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刘义杰:接济式慈善需要更多反思
//www.auribault.com 2015-12-29 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 更多

  尚丙辉是广州天河区某废品收购站老板,多年来收留、扶助了不少流浪者,今年4月荣登“中国好人榜”。他把收购废品所得的1/3用来接济流浪者。可是,今年春节,他请流浪人员吃饭,每人派了100元红包,却有老人生气:“你以前都是五百五百地给,是不是名气大了,看不起我?”甚至上个月,受助了三年的黄老伯因找不到他要接济费,将他“告”到了派出所。(12月28日《新快报》) 

  救急不救穷,这句古人的话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好人尚师傅自己并不富裕,却拿出三分之一的收入接济流浪人员,属于典型的“救穷”。他最终得到的不是感恩,而是对方觉得索取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反目成仇。这样的慈善遭遇虽然并不多见,却值得更多的好心人反思。

  帮助他人是值得鼓励的社会行为。但我们不得不指出,如今一些慈善,其目的是好的,但方法上却有欠缺。比如,直接给需要接济的人金钱或物品,这种方式在一些国家已被淘汰。前两年陈光标到纽约送钱的遭遇也已经证明了。另一种,就是很多本身并不富裕的人,省吃俭用去帮助他人,这样的行为固然令人感动,但只有量力而行,其善举才有可持续的基础,也才能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模仿。前些日子一家广州企业“悔捐”,希望接受捐助者退回爱心款,也说明了慈善不仅需要激情和善意,更需要方法。

  西岸资本、亨特基金会创始人汤姆·亨特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说,世界上多数人认为做慈善的方式就是捐钱,但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捐的钱到底是不是真的做了好事,或者最后用到的是不是实处。很多事件证明,接济式慈善若方式不当,有时会使懒人变得更懒。

  其实,从专业的视角来说,慈善在社会的落地生根,需要的是慈善专业化。简单来说,一者,慈善需要专业的机构来经营。目前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为40万个,而人口数量仅有中国四分之一的美国,这一数字为190万个。二者,能力有限的普通人更应该去做的是志愿者。相对来说,我国的志愿者较少,更多的人喜欢像尚丙辉一样搞个人慈善。结果是,帮助他人有限,做慈善的好心人却备受消极结果的打击。我国的慈善要想良性发展,必须少些那种苦情、接济式的慈善,多些专业化的慈善。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