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信贷手段。除了传统的信用卡之外,还有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贷款和分期业务。近日,一则关于“大学生贷款买苹果手机,3万滚成70多万元”的消息引发热议,也让大学生信贷再成热点话题。(1月4日《福建日报》)
网上购物、分期付款等的时新消费方式,显然不可能将大学生当作“屏蔽一族”。所以,社会上的网购“剁手族”现象,或多或少也会出现在个别大学生身上。但纵然如此,也不宜动辄用“襁褓思维”来应对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之忧。我倒觉得,大学生的适度接触消费信贷,反而有益于他们尽早认识和防范“贷款剁手”。
的确,时移世易,购物成了大学生使用信贷的主因。发展势头表明,大学生消费金融已从一个创业“蓝海”,迅速成为了一片竞争“红海”:从2013年首家细分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的公司成立开始,目前这一市场正渐趋饱和且鱼龙混杂,而由大学生消费信贷引发的争议也在不断发酵。在此境况下,该不该给大学生放“高利贷”、消费信贷会不会“玩坏”大学生等的忧虑,貌似也成了一种有理有据的主流议题。
大学生能否成为消费信贷的吸引和拉拢对象?对此问题,反对者的一个惯用理由是,大学生大多缺乏赚钱能力,还款能力较低,所以即使贷款给他们,也不应该收取高利息,倒是那些盈利和还款能力强的大企业、大公司,才应让其多付利息。然而,按着“在商言商”的标准,利率和风险是对等的,还款能力越差,理应支付更高的利率。不过,事实却是,一些分期购物平台给大学生的借贷利率,要低于小贷公司给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借贷利率,这说明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费来源,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平均信用水平。
再者,轻易可得的消费信贷,会不会造成一些大学生的盲目贷款和过度消费?对此也应一分为二地来作分析。大学生有一定消费能力,但经济来源大多有限,这种信贷特点,办贷公司当然一清二楚,所以其给大学生的贷款额度通常也不会很高,由此也大大降低了信贷风险。至于在多种消费信贷面前如何货比三家,求得最低或最适合的利率,相信凭着自身拥有的知识,多数大学生是不难做出恰当选择,并且顾及风险“可控”的。
别用“襁褓思维”看待“贷款剁手”。还应想到的一点是,大学生已然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对于消费信贷的把握与控制,学校里若是不实践、不磨炼,将来到了社会上,同样也得有个“学习”“取经”的过程。倒是从现在逐步学着“贷”起来,肯定要比以后走出校门才去“试水”,其风险要小得多了。这么想来,极个别“贷款买苹果手机,以至利滚利”的例子,最好也莫刻意渲染,并炒得“风声鹤唳”。
通俗地说,对于大学生消费信贷少些“襁褓思维”,最好还是抱以“不鼓励”也“不反对”的平常心。这当中,若说怎样提供一个相对稳妥的外部环境,我看还得靠有关部门从加强监管入手,着力消除经营机构隐匿风险的过度宣传,使之信息透明、风险明示,并及时打击和剔除那些诱导坑人的“害群之马”。(司马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