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全面推开“营改增”,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显著减轻企业税负。在这一改革推动下,不仅企业负担会减轻,整个国民经济也将会因为企业更具活力而受益。与此同时,短期内总体财政收入的减少、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也将成为税收和财政制度的新一轮改革契机。
营改增旨在减轻企业负担
所谓“营改增”,就是把企业缴纳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根据国务院《营业税暂行条例》,在我国境内提供有偿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者,应当依法缴纳营业税,一般税率在5%.而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者,应当依法缴纳增值税,税率分为17%、13%、3%等多档。
但总体而言,随着第三产业的壮大,上述按照货物和服务两分的征税方式开始变得不甚科学。自2012年1月起,我国开始试点营改增,即原先缴纳营业税的主体,改为缴纳增值税,直至最终取消营业税。
不过,这并不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税负,而恰恰是为了减少税负。因为增值税的税率虽然高,应纳税的基数却比营业税高。例如,一家企业营业额是100万元,营业税要缴5万元。但增值税却是计算“增值”部分,如家具厂出售了100万元(销项)的家具,但木材进货就花了80万元(进项),那就只需就20万元的增值部分纳税。而对小额纳税人来讲,由于只要按3%纳税,优惠幅度就更大了。
营改增后,服务业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可以因此抵扣,如餐馆的家具购置成本,以前餐馆缴纳营业税时无法抵扣,现在却能抵扣。而企业进行销售时,由于能提供增值税发票,降低下游商家的税负,也能抬高自身议价能力、增加收入。此外,通过增值税的环环相扣,国家对企业整体的税负数据也能有更好的把握。
经济算总账减税可以促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放缓的“新常态”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降到7%以下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故而以往依赖铺摊子来做大的粗放型增长将不可持续。产业结构转型已经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但经济转型并不是靠政府指令或号召就能完成,而有赖于市场原生力量的自我重塑。
当前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已经面临了比以往更多的挑战,通过减税来为一线经营者松绑,提高积极性,是此进程的一大抓手。这次政府专门承诺加大部分税目进项税抵扣力度,这都将有力地调节企业对相应设备设施的采购,拉动内需。
无疑,减税会立竿见影地减少政府收入。当前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实际上还是较大的,但减少的税收实际上意味着居民财富的增加。在经济形势变得严峻之际,这意味着公权力选择与民众共度时艰,共担成本,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在经济上也是相当明智的。因为企业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微观细胞,是一个“活体”,过分的压榨会导致其死亡,而通过减税来减少抽取其养分,放水养鱼,能增强其活力和拓展长远发展空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特定的企业也许当下缴纳的税收变少了,但如果其因此能获得更长久的存续时间、逐步壮大规模,就能在未来提供更多的税收。这可谓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生动体现。
此外,羊毛出在羊身上。企业税负降低,可降低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刺激终端产品的消费和中间产品的采购。大家有饭吃,商业有机会,各行各业才能给员工发工资,刺激就业。整个经济才能实现正反馈、良性循环。故而,减税不只是为了减税,而是试图走出一步活棋。
央地关系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契机
在现有的税制下,营业税属于地方税,是地方政府的收入,而增值税是中央税收收入。营改增后,地方收入自然会减少,但地方的事权却不会减少。因而相应的对策将是调整增值税分享比例,即中央通过让地方(又可分为省级和县区)分享更多的增值税来维护地方配合营改增的积极性和推动经济发展。
当然,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深化,中央税收收入也并非取之不竭,所以开源节流的工作仍然得做好。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廉政风暴大大降低了公务接待方面的开支,但这在财政总支出中其实占比甚少,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减少决策不当可能造成的巨额浪费,如无效率的项目。这当然也需要预算科学化、决算严格化等制度配套措施。
另一方面,增强地方长期性的财政造血功能也将成为必要。在税收方面,通过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增强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收入之支持能力的紧迫性加强。房产税、遗产税、资源税等地方税的可行性会不断持续。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地方官员的财政问责制度会日趋成熟。
故而,尽管营改增看似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其牵一发动全身,落实后会对我国整体财税制度的改革攻坚产生影响。故中央政府也视之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改革伟业之一。
营改增全面推开之年:挑战与梦想并存根据中央规划,最早纳入营改增的是交通运输业、有形动产租赁业和现代服务业(如软件开发等),后来又纳入了邮政业、物流业等,然后是餐饮、房地产、金融、建筑等硬骨头。而营改增工程按计划要在“十三五”期间,即2017年前完成。所以今年必然是营改增全面推开之年,减税会大规模出现,据报道可达9000亿元。
但改革中的阵痛也将前所未有的多。各种矛盾和不协也会集中体现。此间的困难包括:地方积极性不能有效发挥,政策措施落实会不到位或走样,而科技人力型企业由于不搞大规模进货,会在税改中吃亏等。已有的一些地方实践也确实出现了税负反而加重的现象。这都不容易解决,所以增量式和渐进式推进改革仍然会是主旋律。
从总体上看,尽管前期试点已取得积极成效,营改增的全面深化不会高歌猛进,而必然充满曲折。但这是我国经济整体迈向新台阶的必由之路。作为本届政府经济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央政府对于营改增已经有多年的论证和评估。其推行的艰难不会改变推行的必然性。
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们必然会看到各部门继续围绕营改增的落实细作文章。尽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还会有所区别,但其整体格局不会变化。而闯关成功之际,也将是我国企业进一步焕发活力、蓬勃发展的新阳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