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瑟瑟寒风中,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今年与往年的最大不同,就是上海立法明确规定外环内禁止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1月1日0时1分31秒,一名男子就因在外环内燃放烟花爆竹被查获,新规由此被很多人称为“最严禁放令”。
“禁放令”会带来一个安宁的春节吗?市民正热切期待着。也许往年那种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爆竹声不会再有了,但零星的鞭炮声未必能杜绝。最大的原因就是“传统习惯”——燃放烟花爆竹是历年传统,移风易俗,谈何容易;对有些动辄花成千上万的钱购买烟花爆竹“迎财神”的土豪来说,罚款数百更不足挂齿。据媒体披露,有的人干脆准备500元罚款,来一句“我就情节严重了,怎么着?”对于执法者来说,真是莫大的尴尬。但是,决不能因此放松管理。
另一个原因是现行难抓。据媒体报道,截至1月14日,本市查处非法燃放烟花爆竹行为21起,但同期“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获的相关举报多达数百起。也就是说,大量举报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置。这其中,暴露了新规实施中遭遇的尴尬:面广、点多、燃放烟花时间短,现行难抓。而到大年夜、迎财神,万一出现千家万户集中燃放,派出所的那点警力够吗?
“禁放令”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得不到有效落地,很可能沦为一纸空文。如何让“禁放令”落地?这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和公民的环保诚意。
这方面,多管齐下是个良策。比如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一要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燃放烟花爆竹最早的寓意,在于吓跑“年”这个怪兽。现在人们早知道“年”是不存在的,又有什么燃放的必要呢?二要大力宣传燃放的危害性——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产生大量噪音,容易发生火灾伤害,还会造成空气污染,损害民众健康……三要大力宣传政策法规——目前仍有人不知道“禁放令”,或认为“禁放令”只针对平时、不针对年节,或认为结婚、乔迁等“特殊场合”还是可以“通融一番”。对此,舆论显然要多加引导,凝聚更多文明共识,乃至形成“禁放烟花,人人自觉”的氛围。
又如,要建立长效统一的指挥和监督体系。“禁放令”并非只是公安部门的事,社会各部门、各方面都应通力合作。党组织、工青妇群团组织要齐抓共管,让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等发挥模范作用。民政部门在结婚登记时,也可以请新婚夫妇签署不燃放烟花爆竹的承诺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健全有效的社会监管队伍,与执法部门及时联动。社区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主阵地”,查处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的难处在于“取证难”。一旦发现有人违反禁放令,社会监管人员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承担起取证责任。当然,公安也要雷厉风行,及时出警。
再如,要将严格执法和顺应民意结合起来。严格执法,就要像禁毒、禁酒驾一样,禁放烟花爆竹,有谁以身试法,就严查严惩,并与个人征信系统等挂钩,让他承担高额的违法成本。今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成为社会共识,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酒驾入刑”产生的震慑力。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顺应民意,开出新枝。刚刚闭幕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就传出消息,上海正在考虑免费提供电子鞭炮,让喜庆的日子里保持欢乐的氛围。这样的好办法,能否再多一点,让民俗用现代的方式得以接续?
移风易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改变,来自公序良俗,也来自法律法规。时下当务之要,有必要以多管齐下的方式,让“禁放令”有效落地。唯有真正落地,久而久之,才会下自成蹊、汇流成河,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文明,成为平安城市的坚实保障。当禁放烟花爆竹成为上海人民共同遵守的规则,“史上最严”的“禁放令”,一定会有别样的光彩。
沈阳晚报:楼市退烧需要有形之手2010-01-22 |
沈阳晚报:楼市退烧需要有形之手2010-01-22 |
文明燃炮大家谈2011-02-01 |
巴山泥:领导干部谨防被点中兴趣爱好“死穴”2012-05-04 |
“加价提车”2013-05-17 |
明 健:根治停车收费乱象须出重拳2013-07-30 |
毕诗成: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2014-06-06 |
陈 静:让“国产化”吹来信息安全春风2014-06-12 |
乐 水:降低入住门槛,激发广州活力2014-08-29 |
谭 敏:给法官拒绝领导干预司法的底气2015-04-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