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留住农民工,城市才能“不空”
许晓明
//www.auribault.com 2016-02-04 来源: 齐鲁晚报
分享到: 更多

  春节临近,大多数农民工踏上了返乡过年的旅途,这是一个即将见证奇迹的有趣时刻,也被很多人调侃为城市的“快闪”:眼下车水马龙的“堵城”转眼就是一座“空城”,眼下冷清的乡村很快就将异常热闹。甚至还有部门根据出行数据,拿出了春节“空城”排行榜。

  对繁华的都市而言,农民工返乡造成的不便,何止是企业没人顶班、家庭找不到保姆,平常风一样的快递小哥们消失了,小区周边的理发店关门了,菜市场好多南腔北调的摊主们也不见了。农民工一年难得的集体稍息,让城市眨眼从热闹变成了安静,也让城市的活力瞬间锐减。

  在这个有趣的时刻,回头看看农民工之于城市的相互关系,其实是难分难舍的,城市不习惯于农民工的离开,返乡的农民工也惦记着城市的灯火。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的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出求职难与招工难“双难碰头”的矛盾局面,换言之,农民工需要城市提供的就业和谋生机会,城市的繁荣同样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春节的“用工荒”毕竟是暂时的,可是,为了更长久的持续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城市的“用工荒”,城市是否该考虑得更长远些?

  为了谋生挣钱,农民工外出打工,不仅为辛苦的工作付出了汗水和心血,还遭受背井离乡的孤独煎熬,欠下了太多的亲情“债”。可以说,在沿海和发达地区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外来农民工付出了身心两方面的巨大牺牲。然而,农民工所付出的甚多,所得的却不甚匹配。抛开收入不谈,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是无法加入当地户籍,无法享受当地的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无法让孩子在当地享受优质教育。

  当一个农民走进工厂、企业上班,他或者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人,何必再戴上“农民”的帽子?只有消除“农民工”的身份差异,以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姿态启动相关制度改革,逐步拔除城乡间户籍藩篱,抛开农民身份带来的种种差异性待遇,才能“使远者来之,来者安之”。到那时,春节期间的城市,才不会变得空荡荡。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