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缓解儿科医生荒不妨特事特办
徐甫祥
//www.auribault.com 2016-02-06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猴年春节前夕,“儿科医生短缺危机”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继一个半月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萝岗院区的儿科急诊停诊后,2月1日,广医二院等三家医院“取消儿科急诊下夜开诊(凌晨2:00~8:00)”的告示,令这场关于公立医院儿科危机的争论推向高潮。(2月5日《广州日报》)

  因儿科医生短缺造成的儿科看病难,正在愁煞年轻的父母们。如果说连三甲医院都不得不取消儿科急诊或下夜诊,那其他医院的窘况就可想而知了。即便是在普通儿科门诊,也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焦急的父母一面安抚着烦躁不安的孩子,一面六神无主地望着长长的候诊人群。在很多医院,看儿科需等候五六个小时以上已是常态。可见,若不尽快缓解儿科医生荒,一旦全面二孩进入生育高峰,凭当下的儿科医疗资源将很难应对。

  其实,医学界人士已为此开列了不少药方,这些药方,实际上可以借用“开源节流”这句成语来表达:所谓开源,即在医学院校恢复、稳定乃至扩充儿科专业,加速儿科医生的培养及输送;而节流则指稳定现有儿科医生队伍,遏制儿科医生的进一步流失。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医院已在争论声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譬如,适当增加了儿科诊费,甚至调一些内科医生到儿科救急。不过,仅靠这些临时抱佛脚似的措施,或可暂时解燃眉之急,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儿科医生荒的进一步蔓延。

  开源节流的药方,对于缓解儿科医生荒,无疑是对症的,但其过程似乎太过漫长:从开源看,培养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需要至少10年时间,若只是依常规方式按部就班去抓儿科人才的培养,势必远水不解近渴,无法适应全面二孩的需要;至于节流,目前部分医院适当调高儿科诊费的办法,还看不出在留住人才上有多大的效果,何况碍于社会认同的因素,要全面推行会有一定难度,而直接派内科医生助阵,又可能面临不可预知的医疗风险。

  因而,笔者以为,欲较快地缓解儿科医生荒,不妨两条腿走路,在国家统筹规划儿科医学教育及多种方式抓儿科医生队伍稳定的同时,启动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或许会起到某些立竿见影的作用。

  譬如,绝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都是读临床医学系,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细分为儿科等专业方向。因此,不妨借用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做法,以免除研究生阶段学费的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临床医学生报考儿科方向的研究生。不过,录取前需签订合同,限定定向培养的儿科研究生毕业后,必须在儿科医疗岗位工作十年或者十五年以上。当然,在本科招生阶段,也可试行定向招收免学费儿科医学生的作法,但限定其在儿科岗位服务的期限亦当相应延长。

  其次,各地医院也可依据现有医疗资源情况,集中选派一定数量的内科医生转修儿科专业,学成后返回本医院儿科工作。当然,对这些自愿转型的内科医生,应有相应的鼓励措施。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弥补当前儿科医生的不足。

  但话说回来,不管采用再优惠的措施,开辟再畅通的通道,吸引再多的医学生加盟,都离不开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改善儿科医生的收入,让他们不但留下来还要留得住。不然,即便有众多人才的加盟,也不会持久。譬如,儿科俗称“哑科”,儿童不会自述病情,也不易配合,在用药及仪器检查上均有所顾忌,故儿科医生的诊查时间、诊查难度及耗费的精力上要明显高于其他成人科室,而检查收入及药品收入则少很多。因而,较大幅度提高儿科诊费,让他们的收入与其他科室维持在大致相当的水平,就成了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在一时无法提高诊费或诊费水平不到位的医院,在收入分配上适当向儿科倾斜,也是不错的办法。

  同时,在工作上及生活中更多的关注、关心他们,也是不应忽视的环节:譬如,儿童就诊多半为呼吸系统疾病,高烧、气急甚至惊厥都是常见症状,而这时候的父母们大多脾气火爆,稍有不如意,极易与医生发生口舌之争。因而,医院方面的抚慰及关怀,就与提高他们的收入同等重要。相信通过各方卓有成效的努力,随着儿科医生岗位越来越大的向心力,必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盟,从而让儿科医生荒的现状得到根本缓解。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