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上海姑娘“逃饭”的故事被质疑为“钓鱼帖”之后,公众却不以为意,甚至依然借题发挥,他们为什么没有觉得被欺骗被伤害,连以寻求真相为己任的媒体人,也觉得无伤大雅,任由乃至推助事件继续发酵?
至今为止,我都不知道在上海姑娘与江西男的故事中,真相到底是什么?与以往许多网络事件不同,此次舆论的焦点,并不在事件本身是否真实——尽管也有不少网文对“原帖”的不可靠提出质疑,却似乎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就算是假网帖,没有那个随男友回江西老家吃了一顿黑乎乎无法忍受的饭就逃离的上海女孩儿,就算事件的发酵扩散是各怀心思的“炒作”,就算原本的那些愤怒批判有被人利用之嫌,可这个网络热点事件并没有昙花一现稍纵即逝,而是保持着强劲的传播力,不仅在朋友圈里经久不衰(要知道,能在网络上持续流传三五天的话题少之又少),连上海本地的报纸,还在15日刊发了制作颇为精美的整版文章——《放开那个上海姑娘》,眼见着又一轮的舆论热潮将被掀起。
为什么一个“真相不明”的网帖能搅动如此大的舆论风波,以至于远远超过通常的“网红”能量?它的背后,又是现实社会怎样的舆论生态?
先是议题的开放性。一个上海姑娘春节跟男朋友回江西老家,看到一顿连齐整筷子都没有的餐饭后,决定分手。如此内容,可以挑逗起各种各样的议论,却不带任何的政治敏感性。最多可以上升到地域歧视(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上海人又被所有外地人“歧视”)或者嫌贫爱富的政治(价值观)高度,不在敏感禁忌的话题之列,也不会引发现实中的群体事件,因而在网络上传播也就畅通无阻。
它又是一个非专业话题,任何人都可以就此说几句。比较一下同期出现的热点话题“引力波”就会发现,这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因其“相当专业”而使普通人完全插不上嘴,只能转发一下专业人士的观点,参与者“无话可说”让传播效果大大削减。在“引力波”的议题中,引发最多讨论的恐怕是“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就人类首次探测引力波致信全校”,而讨论已悄然从“引力波”转到了高校改名上——麻省理工学院早该升格为大学了!借此嘲讽中国大学的改名热。
可见,一件事能否成为公共话题的要素之一,是参与门槛,门槛越低参与度越高,像“孔雀女”“凤凰男”之类的议题,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每个人的经验就足够“刷屏”。而这样一个话题又是如此多元,说什么似乎都能沾得上边,故而参与者众。
它基本无害。网络的江湖中,没来由的网帖多的是,好些赚足眼球引发口水战,带来惊恐声叫好声骂声一片的“网文”,很快就被证伪,甚至被认定为谣言骗局,被追责。遭遇了“网红”的种种幕后操作和“网骗”的不良用心之后,人们对网帖的真实性,或多或少有防范之心。可为什么,在上海姑娘“逃饭”的故事被质疑为“钓鱼帖”之后,公众却不以为意,甚至依然借题发挥?他们为什么没有觉得被欺骗被伤害,连以寻求真相为己任的媒体人,也觉得无伤大雅,任由乃至推助事件继续发酵?
因为即便故事是“假”,而其所映射的现实与矛盾却客观存在,于是,在更深刻更值得关注的“真”面前,“假”就变得无关紧要,虽然这种“视而不见”,在一定程度上,让本该严肃的公共讨论变得娱乐化。
另外,事件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真实伤害。我们连“上海姑娘”是否真的存在都不清楚,也就谈不上“人肉”之类的网络暴力;它跟散布不实信息引发恐慌不同,作为现实婚恋中的真实场景,“孔雀女”“凤凰男”的故事已经见多不怪,谁也不会觉得自己在这起网络事件中浪费了表情受到了欺骗;它也不同于借“灾难事件骗捐”,围观者并没有遭受实际损失,因而也就听之任之。
其次是议题的冲突性。城乡差距、阶层差距、贫富差距,这些引发争议的社会现实,在“上海女逃饭”的故事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以“爱情”为包装,以春节为爆发点,让冲突变得尖锐而残忍。上海与江西乡村,城市姑娘与“凤凰男”,还有灰暗影像中分不清食材的饭菜,以及参差不齐难成双的餐具,刺目地插在米饭上的不锈钢筷子,所有这些充满戏剧效果的因素,在阖家团圆期盼幸福的时刻,猛然在舆论空间里炸响,惊落一地碎片。
当然,还有话题的丰富性。在上海姑娘对穷人家饭食的惊恐抱怨中,有人看到了教养,有人看到了辛酸,有人看到了无知,有人看到了歧视,有人看到了陋习,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鸿沟,有人看到了女权……每一种观点都能自圆其说,也都争议无限。然后,它就变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问题,尴尬“凤凰男”的社会现实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问题,女性婚姻自由的权利问题……再然后,就成为农村也有能力滋养年轻人的爱情,“凤凰男”这样带女友回家的励志故事……而在最新的那篇《放开那个上海姑娘》的媒体文章中,它“再次变成了外地人PK上海人的传统套路”,而“当你想和别人分手都能有那么多人指手画脚,就说明眼下这片网络世界,是该除一除戾气了”。
话题不会就此终止。不管是“外地人上海人的PK”,还是“除一除网络世界里的戾气”,都足以引发下一轮的论争。或许,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实,只有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戏剧化地展现之后,才能再次吸引眼球。
中国江西网:80后的青春他们总是一个人战斗2008-11-20 |
东北网:上海和迪斯尼是否真有“爱的理由”2009-11-06 |
红网:把工人讨薪当“恐怖活动”是意识错乱2009-12-10 |
陈云发:请刘心武放下《红楼梦》话语霸权2010-08-18 |
惠铭生:“约辩女孩”应得到鼓励而非压力2012-12-12 |
徐 鲁:杏花春雨江南2013-04-24 |
光明日报:岂能用“差片”争奖奥斯卡2015-02-27 |
孙佳音:隔壁老王结婚了2015-10-14 |
赵 畅:“大国工匠”呼唤“创新达人”2015-11-26 |
怒斥孔雀女的底气从何而来?2016-02-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