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对做好事求表扬不妨配合一下
毛建国
//www.auribault.com 2016-02-1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吉林长春人张金彪,是烧烤店的老板。这些年来,张金彪累计掏出近20万元,用于捐资助学。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好人”。社会也没有忘记他,这些年来,因为好人好事,张金彪多次在媒体上“露脸”。可近日,张金彪致电媒体,希望媒体能够再次报道他的爱心故事。

  有一部电影,叫做《求求你表扬我》,范伟演的民工杨红旗,在一起强奸未遂案中救了一个姑娘,为了完成父亲在临终前看到儿子登报的愿望,几次三番跑到报社,要求登报表扬自己。张金彪的境界,似乎还高一些。据张金彪介绍,他看过子贡赎人的典故,希望通过表扬来感染其他人做好事。

  一个人求表扬,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对爱心的理解问题,就是张金彪所说的,希望通过表扬影响更多人;还有一种则是对爱心的开发问题,也是有人怀疑的,可能出自个人虚荣心,甚至希望通过表扬引发关注,达到其他目的。张金彪求表扬的初衷是否如其所说或有不同理解,但不是所有的真相都有追根究底的必要,不是都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我们这个民族,对爱心是有洁癖的。爱心是心灵的需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这样的“鸡汤文”中大致可以看出,人们希望的爱心是纯洁的,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做好事也不必声张,不能唯恐人不知。当然,人们还是希望好人好事都能够得到张扬和激励,但更认可发现、报道和表扬的过程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是自发的而不是自找的。如果当事人主动讲述爱心故事,似乎道德光环也就弱了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正视人性的复杂,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爱心都那么无私。有些爱心举措,可能并不符合完美标准,但在事实上丰富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爱心氛围。比如说,对公益捐赠抵税,社会认识就经历了一个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最后到理解尊重的阶段。这种个体的做好事求表扬,哪怕掺杂有其他动机,但也并没有超出捐赠抵税的范畴。社会能够接受企业捐赠来抵税、公益塑形象,为什么不能接受一个公民的做好事求表扬呢?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爱心审美上,却存在共性的成分。那种符合传统审美的爱心,具有完美气质的爱心,源于心灵需要的爱心,应该在我们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应该得到所有人最高的礼敬。也要看到,爱心存在层次论,不能强求所有爱心都完美无缺。因为对爱心的理解不同,甚至掺杂了一些诉求,看起来不是那么符合道德审美,但只要真正体现了利他性,依然是爱心,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这就是社会对爱心的宽容度:可以有爱心的标准,但不能人为地划一条杠,把自己不欣赏不喜欢的都打入冷宫。

  一个社会爱心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为有爱心的人越来越多,也表现为爱心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还表现为整个社会对爱心的宽容度越来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事求表扬考验整个社会的爱心宽容度。只要张金彪真正做了好事,求表扬的动机,无论是真正出于对爱心的不同理解,还是掺杂其他目的,总之对社会无损,都应该得到理解和宽容。如同别人希望跟你合个影一样,甚至也不妨配合一下。在爱心上,可以有自己的标准,应该有自己的坚持,但不必把个人认知强加于他人头上。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仍处于“爱心引资”,还没有进入“爱心选资”阶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