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带着欣喜感受乡村变与不变
宋常青
//www.auribault.com2016-02-19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故乡,是每年春节前后永恒的话题。故乡在,根才在。不过,故乡在撩动游子心弦同时,近年来也一再引发争议。对引发争议最多的乡村而言,春节是全年活最少、最放松的时期,也是感受变化的最好时机。

  我的老家是山东胶东半岛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只有千余户人家。我已经7年没有在老家过春节,所以今年下决心返乡过年。短短几天时间里,深刻感受到了故乡的变与不变——变化令人惊喜,不变之处也令人沉迷。

  正月初一晚上,零下10摄氏度。村内幼儿园旧址前,临时搭起的舞台声光电效果十足。主持人用浓重胶东味道的普通话认真地活跃着全场氛围。20多个节目,全部是本村大姐、大婶自己日常排练的各种广场舞、扇子舞、独唱等,现场还有村支书主持的抽奖环节——奖品是实用的微生物化肥。中间还插播了遍布全国各地村内能人发来的“贺电”,环节齐备,像模像样。

  舞台边上,原来的旧戏台早几年就拆除了。听家里老人说,围绕拆与不拆,还曾引发村子“拆空了”“没魂了”的争议,甚至还起了一场风波。如今,在热闹的晚会现场,恍惚间颇有“老树前头万木春”的感觉。

  在城市组织一台晚会不难,但在乡村则考验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号召力,也检验着全村村民的凝聚力。听多了唱衰乡村的论调,看着台上“演员”和观众的热情投入,更让人印象深刻。

  大年初二,是春节周边村子走亲戚的第一天。在村内主干道上,我们竟也遇到了“拥堵”:因为车辆过多,加之本身道路就不宽,来来往往村内外走亲戚的车辆只能放慢速度,慢慢通过。

  车辆有些是外地牌照,但还是以本市牌照为主;车辆的品牌参差不齐,但大多数还是适合本地村民经济能力的十万元以内的小车。家里老人说,所剩不多的生活在乡村的年轻人结婚,汽车早已是必备的大件。

  我在农村的“发小”说,有了闲钱多是琢磨着怎么投到种植上、小产业里再多变出些钱,平时现金还是常常不凑手。但一年年下来,车子买了,房子也重新装修了,吃穿用度都改善了,也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困难,“日子也就这样顺顺畅畅地过来了”。

  变化之余,一些传统的仪式仍然神圣。按照家乡的传统,大年三十中午前,每家都要恭恭敬敬地把宗谱挂好供起来。除非身体不允许,否则年长者不会把这份重要工作让给年轻人;除夕晚上12点起床放炮、吃饺子,初一凌晨一点就要在村内宗族本家挨家拜年。现在,尽管拜年的时间推迟到了凌晨3点多,但上至五六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蒙童,拜年时还是一样的认真。看着老人在宗谱前给蒙童们讲解家族传承的场景,仿佛当年。

  老人们也有“年轻人都出去了乡村空了”的感慨,在村内也看到不少房子搭起框架后就常年闲置,也能听到对村“两委”管事人的批评。可以说,网络上林林总总对当下乡村的批评,在村内都能找到痕迹。但是,一别7年后看来,可喜的变化更多。不设前提地去感受,才能够体察到故乡岁月沧桑之下的蓬勃脉动。

  乡村不全然是诗意与远方,也断然不会一夕之间变得令人担忧和悲伤。变化最快的永远是形式,不是内涵。几千年来维系乡村和谐稳定的纽带还在,只是换了个模样。要是我们对乡村的认识还执拗地停在数十年前,或者仍固执地从特定的角度来观察,落后的恐怕不是乡村,而是我们自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