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推行生态葬同样需要精确的设计与规划,需要法律和舆论的支持,最终才能更好地推进。留下了情感、留下了希望,寄托了思念、寄托了尊重,则可矣。
“死生亦大矣。”活得尊严、走得体面,是很多国人的“生死观”。近日,民政部等九部门出台意见,鼓励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这一直接涉及“身后事”的问题,引来不少讨论。
应该说,推行节地生态葬,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社会效益。不过,相关葬式其实已推广多年,即便墓地价格居高不下、即便有地方进行现金奖励,普及率仍然不高。此次指导意见出台,舆情中的“槽点”,也在于“连身后事都要管”。这固然有失偏激——毕竟这只是一个倡导性、鼓励性的文件,但吐槽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意。推广生态葬,关键在于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这得回答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如何在尊重风俗的前提下移风易俗?封坟护墓、慎终追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在传统语境中,墓碑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坟茔甚至能决定一个家族的兴衰。要倡导更文明、更现代的丧葬方式,须对这样的传统抱“理解之同情”。如果是盲目“破旧”,变成强力平坟甚至发生如强拆一样的“暴力火葬”,难免会造成不适,反而开了倒车。在这方面,限放禁放烟花爆竹可资借鉴。拿出一点耐心,用一个更长的时段渐进式推进,或许才能真正移风易俗。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改变现状的前提下提供服务?购买墓地、证明死亡、安排葬礼等等,殡葬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同样涉及各种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把各种服务做到位,才能引导社会更好地接受改革举措。在指导意见中,也提出了着力提高服务水平的问题。从建设立体安葬方式的墓地,到加强安葬后续日常管理,让亲属情有所寄、哀有所托、祭有所处,不会产生“对不起亲人”的感觉,改革才可能得到认可和支持。
在殡葬改革上,2012、2013年曾有“周口平坟”事件,因为“大跃进”式推进,“定指标”来完成,引来极大风波。近年来,殡葬改革的动作也一直在进行,2013年中办国办还联合印发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火葬和生态葬。党员干部被视为中国的“关键少数”,从他们抓起,无疑也是推进相关改革乃至移风易俗的合理路径。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土地压力的趋紧,过去那些“粗放”的殡葬方式弊端更加显现。因此,推行生态葬同样需要精确的设计与规划,需要法律和舆论的支持,最终才能更好地推进。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丧葬的文化精髓,就在三个字——“祭如在”,祭奠时如同祖先真在那里一样。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葬式,关键就在于此。留下了情感、留下了希望,寄托了思念、寄托了尊重,视死如视生,事死如事生,则可矣。
人民日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维护社会和谐...2009-05-19 |
积极探索努力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路2010-09-08 |
南方日报: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2010-11-17 |
声音·法治2012-08-22 |
子 勋:华人的力量2013-02-06 |
陈 静:让“国产化”吹来信息安全春风2014-06-12 |
新京报:推广地震预警系统已不能再等2014-08-05 |
罗 涵:国企要做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排头兵2015-03-31 |
卿何乌:“六大工程”是创新创业“定海神针”2015-07-22 |
直面深化改革的压力和动力【见证2015】2015-12-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