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给动物保护者多点热心
迟度
//www.auribault.com 2016-02-25 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 更多

  长沙市民刘先生去年年底在乡下花1500元救下一只普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养了一段时间想放生,但它受伤了飞不起来。于是刘先生求助长沙晚报帮帮团,请记者帮忙联系有关部门来收养治疗这只普通?.(2月24日《长沙晚报》)

  事实上,经过去年“大学生掏鸟窝,被判10年半”之类的普法教育,现在很多人捡到野生动物,下意识的反应是赶紧去查它是否被纳入保护名录。如果是,则会想办法把它放生或交给专业机构来养。这不仅是出于怜悯,更是一种现实选择。

  可是,另外一个问题来了,老百姓不是动物保护专家,他们往往不是一捡到野生动物就知道该往哪儿送,受伤的该如何治。这时,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来接棒。比较遗憾的是,新闻报道里当市民刘先生最初找上动物园时,动物园却选择了拒收。或许动物园确实没有接收受伤动物的资质,可它总比市民懂得多吧。毕竟是专业机构,应该大致知道收容救治野生动物的流程,做不了救治者,也可以当信息的传递者啊。

  据说,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六个互相认识的人来建立联系。我们不能苛求老百姓的求助能一次就找对地方,但起码不能让这次求助之旅在中途就掉了链子。这不仅会挫伤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还会让野生动物成为一枚烫手山芋,以后是养是炖,命运难料。

  所幸,经过本报记者的牵线,终于为这只?找到了救护单位。但我们对事件的思考不应止于此。

  让民众对法律心怀敬畏,这只是培养动物保护意识的第一步,接下来则是提供一个充分顺畅的服务通道,让爱心得以延续壮大。在现行的机制里,民众求助往往只是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而理想状态下,它应该是呈网络状的。当老百姓找上门时,就等于把问题提交到了这个网络上,只有网络内部信息交流共享,才能给人们指出解决问题的一条明路。由此而言,这条新闻的价值或许已经超越了动物保护范畴,而指向了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的层面。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