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清理怪异地名,重建身份认同
然玉
//www.auribault.com 2016-03-24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立国表示,清理地名的同时,要坚决防止乱改地名,绝不能让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3月23日《新京报》)

  “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由来已久,而且素来被民众所深深吐槽。此番部署专项清理整治,自然契合各方期待!倘若回顾此类怪异地名的前世今生,无疑会发现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历史。在恶趣味审美和商业势力的一同推动下,太多人在无意之间,就卷入了这场“地名造丑运动”之中。久而久之,当无数鄙陋不堪的地名占据大街小巷,我们方才后知后觉,恍惚间才发现原是闹剧一场。

  所谓不规范地名,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其一就是胡编乱凑、不明就里,“地名”意无所指,让人云里雾里;其二,则是“拿来主义”、媚俗媚外,特别是诸多山寨地名,无一不给人一种粗鄙拙劣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怪异地名”就是没有灵魂的地名,既缺乏本地化的共同记忆和文脉渊源,也没有起码的审美判断与美学坚持。随着时间的推延,其与生俱来的空洞性、劣质感,正被越来越多人所惊觉。

  怪异地名的形成史,同时也是地产开发蓬勃发展的历史,是大众审美趣味游移不定的历史。众多商品楼盘,不约而同选择洋名字,就很能说明问题。无论是居住小区,亦或是商用项目,用“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都有耐人寻味的原因。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在客观上营销写作的创意枯竭,索性直接用现成的知名词汇;另一方面,也旨在以名传意,似乎用了洋名字就可以顺便舶来那异域风情以及精致生活的可能性。

  如果非要给怪异地名找到一个源头,那么不负责任的商业文案创作,想必难辞其咎。遗憾的是,这种滑稽可笑的“命名逻辑”,竟然传导到了市政规划以及大众认知层面。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地方主管者还是普通民众,都会觉得此类地名合情合理,而丝毫意识不到其中尴尬的一面……只是,随着全社会视野的开拓,加之审美趣味的成熟化,那种“大、洋、怪、重”的地名,终究失去了市场。

  拒绝怪异地名,直观来看是为了规范管理、确立秩序,而其核心诉求,则在于重新建构我们自己的身份认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好地名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记忆、共同的文化,保护生活共同体之内的共同价值。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