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月22日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新京报》3月23日)
地名并不仅仅是个名称,正如所说,地名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不规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热衷于起洋地名、乱改老地名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城市存在大量“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有些地名很古怪,如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叫“土八路”,还有的地方名字改来改去,让百姓无所适从,也无端造成了浪费。如此种种,管理部门和有识之士多有批评,只是见效甚微,不仅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也丢掉了乡愁记忆,更背离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底线要求,这不能不说是文化传承中的扎眼伤疤。一个典型例子是安徽省黄山市。在黄山市带有“黄山”二字的行政区就有三个:黄山市、黄山区和黄山风景区,以至于人们戏称为“皖南处处皆黄山”。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既可悟、又可视的特点,体现着公共性。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能折射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地名的肆意更改有着权力冲动的深刻影响在内。要认识到,地名的形成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定规律的制约,决不是某个人、某群人一时兴起的产物。现实中,人们总是以自己最熟悉的事物给自己所处的环境命名,通俗、简炼、直白、乡土味,往往是许多地名的共有特征。但是在权力者眼中,往往用名字的“土”,“不好听”等古怪理由对地名进行新的认定,试图用“名字”上的大动静来张扬权力的威势,殊不知,字面再漂亮,寓意再好,若缺乏地理依据,不合当地人习惯也不会被认可更不会流传开来,甚至成为对权力者的无情讽刺。
据介绍,欧洲一些国家非常重视保护城市名字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不轻易更改。如意大利首都罗马,历经3千年风雨而沿用至今,已成为意大利历史的标志和丰碑。因此,对权力者来说,就要切实领悟“坚决防止乱改地名,绝不能让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的惊醒意义。
另外,还要警惕利益集团或者以招商引资为名对地名进行阉割。联合国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曾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但是,在我们这里,常常为了经济利益、商业利益而随意抛弃和篡改地名,有的甚至是为了偏好和迎合迷信,如河北省完县为金代所置完州,以“山川完美、坚固”之意而得名,但在1993年因投资商认为“完”是“完蛋”之意,而荒唐地更名为顺平县。这都应引起整个社会的反思。
在尊重地名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应注意三点。一是尊重历史、努力挖掘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注意保护地名的地域、传统特色。二是善于创新。创新是在保持历史延续性基础上的创新,不是脱离本地实际,一味求雅、求时髦。三是保护与创新缺一不可。如何使地名具有时代气息又于地理定位有据,确大有文章可做。然而,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景之作,而是对文化建设的谋划,是对地名文化的继承和创造。
靠什么切断“美化”地名的权力和利益之手?这是必须做出科学和理性回答的大课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