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清明节临近,与生命相关话题趋热。一篇讲述临终患者感受如何、家人应如何照护的文章在社交网络热传。“发达国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我们的老人却只有1%享受到”的说法,更挑动人们的神经。记者走访全市医院、养老机构发现,生命的最后一程,病患有临终关怀需求,但床位寥寥,医院也很少留医临终病人。(3月31日 《广州日报》)
作为命中注定的结局,死亡或许算不上悲剧,但被死亡剥夺了人的尊严,却是不折不扣的悲剧。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悲剧,正在时刻演绎:陪伴患者走完最后一程的,是医生、护士和冷冰冰的各种治疗器械,而不是妻子儿女;在“尽最大努力抢救”中,患者满身管道、伤口、针孔,痛苦地离开人世。
为何那么多人宁愿过度医疗,也不选择临终关怀?表面看是观念的原因。“好死不如赖活着”“眼睁睁看着亲人逝去,而无动于衷就是犯罪”,这样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因此,许多人即使千金散去,倾家荡产,也要给亲人“续命”。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临终关怀资源的缺失。在“无憾、无惧、无痛”中优雅的离去,还是在反复抢救的痛苦、折磨下,遗憾离世。你选择哪一个?我想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但问题是,资源的稀缺,却不能保证患者“优雅离去”。以广州为例,能提供临终关怀的机构屈指可数。广州老人院慈爱楼,共可供床位200张。广州慈善医院60张。广州友好医院70张。加一起330张。而同期广州仅癌症每年死亡约1.2万人。显然,大多数人连临终关怀的床位都摸不到。
由于中国没有实行家庭医生制度,选择在家临终关怀,即意味着让患者自生自灭。让家属在家看着患者饱受折磨,谁受得了?故而,即使明知过度医疗,毫无裨益,但在临终关怀资源稀缺的语境中,我们也不得不选择过度医疗。
临终关怀有刚需,可医院为何视而不见呢?问题还是出在利益上。据统计,过度治疗导致“80%的医疗费花在最后一个月”。这意味着,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医院最赚钱的一公里。而提供临终关怀床位,却只能收一些护理费。在以药养医的背景下,医院舍得扔掉肉喝汤么?更何况,病人在医院离世,还影响医院的治愈率考核。两相对比,哪个合算?不言而喻。因此,医院非但对设立临终关怀病床不热心,反而频频暗示过度医疗,或者将无治疗意义的患者,劝回家“疗养”。
可见,临终关怀的难点在供给侧。而治愈供给侧的结症,相关部门要做的无非是三件事。首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大临终关怀病床的供给。比如,投入资金,帮医院建设临终关怀楼;强制医院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临终关怀病床,等等。其次是推行家庭医生制度,让患者即使是回家临终关怀,也不会饱受折磨。更重要的还是深化医疗改革,结束以药养医。当就医患之间没了利益纠葛,只有以据病情的理性诊断、治疗,临终关怀离我们就不再遥远!
王 捷:“等我下班你再死啊”这名医护因何...2011-02-25 |
人民时评:守住一个残疾婴儿活下去的希望2010-02-08 |
人民时评:守住一个残疾婴儿活下去的希望2010-02-08 |
马广志:临终关怀亟需政策扶植2012-11-02 |
刘英团:“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2012-11-21 |
阅 尽:临终若要“插管”,为何李光耀也说...2013-08-08 |
每周快评:临终关怀服务不该被抵制2014-06-08 |
每周快评:临终关怀服务不该被抵制2014-06-08 |
王传涛:提高国人“死亡质量”兹事体大2015-10-08 |
临终关怀事业亟盼谁的“关怀”?2016-04-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