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别让“42秒视频”掩盖安全隐患
朱昌俊
//www.auribault.com 2016-04-18 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 更多

  4月15日下午,一段长约42秒的火灾视频让“消防哥”怒了,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官方微博进行言辞激烈的回应,“强烈唾弃这条视频的拍摄者”,接连针对此事发了9条微博,从而引发网友关注。而该起事件也让防盗网背后隐藏的消防隐患越发凸显。(4月17日《广州日报》)

  看过那则视频,相信没有人会淡定,亦会很自然地对于拍摄者的行为产生疑虑:为什么不去救人,而是选择当拍客?这样的疑问,是源自一种人性的善和最朴素的是非观。但作为官微,在公开谴责这样一种拍摄行为之前,是否考虑过拍摄者曾有过救助行动,又是否具备救助能力?如果这些关键细节没弄明白,仅仅以拍摄者“手机端得好稳”,就作言辞激烈的谴责,我以为是失当和不严谨的。它不仅可能构成对于拍摄者个人的伤害,也会模糊更多的安全问题。

  从当事人的回应来看,在拍摄前他其实是尝试过救助的,但最后只能“无能为力”。而基于其所处的外部困境,比如由于铁丝网阻隔等原因,他无法抵达被困人的位置,放弃援救,是一种理性使然,否则若造成更大的伤害,也应该不是公众所期待看到的场景。

  但是也应该看到,如今一事发生,“拍摄先行”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不少时候,面对安全事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拿出手机,而非尽其所能地阻止可见的伤害,该类现象确实值得反思。甚至可以说,冷漠的围观者还并未离我们远去。因此,此次事件中的视频所传递出来的残酷信息,其实每个拍客都有必要反求诸己。

  于类似的公共安全事件中,我们通常多见到两类极端表现。一是,一些人“奋不顾身”地见义勇为,很可能造成一些更大的伤害;二是,面对他人危险时的“惊慌失措”,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冷漠情绪。在一个理性社会,这两种表现都应该被警惕。究其原因,或许还是与社会性的安全急救常识和能力的缺乏有关。因此,在这起事件中,相比想当然地谴责拍摄者,更为务实的公共思考其实是,在专业化的救助人员到来之前,普通人的救助意识和救助能力该如何提高。

  构建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没有人可以只做旁观者;但仅仅有道德性的谴责,可能也无济于事。我们要呼唤和提倡一种理性的社会救助意识与行动,更要在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如何让安全环境的呵护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因此,期待“42秒视频”不只是成为某种情绪发泄的对象,视频背后所对应的公共安全现实与问题,更应该被更深刻地发现和改善。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