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自3月5日起,浙江嘉兴多家媒体报道了嘉兴平湖市53岁保安郑菊明八年来资助四川孤儿彩霞(化名)的故事。年前,郑菊明被查出肺腺癌晚期,仍然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彩霞。报道出来后,数十家媒体转载。然而,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情义保安”的背后,藏着一个长达10多年的秘密:郑菊明实为彩霞亲生父亲!(4月27日《成都商报》)
有时候,真相是丑陋的,但我们要有面对丑陋的勇气。一个让人泪奔的故事,最终被证实为谎言,反差之大令人瞠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一则假新闻都是媒体之耻。不过,面对“情义保安资助孤儿八年”这个弥天大谎,需要反思的恐怕不仅仅是记者和媒体。
指责身患癌症晚期的郑菊明,既显得有点残忍,也没有多大意义。梳理假新闻诞生过程不难发现,郑菊明是被众人推着一步步走向道德神坛的。当初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言,谁知竟引来了电视台记者,接着新老媒体一起跟进,郑菊明被彻底“绑架”了,不得不编造更多谎言来圆……
亲口讲出真相,郑菊明几度流泪忏悔,向各方真诚道歉。他终于解脱了,我们应原谅他。参与此事的记者和媒体也该拿出直面真相的勇气,向社会说声对不起。质疑是记者基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质,而面对这个谎话连篇、漏洞百出的“感人故事”,记者集体沦陷,令人深思。此外,媒体的采编机制也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在所有力量中,来自相关部门的批示尤需警惕。相关部门树立正面典型、传递正能量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急于求成、贪功心切的心态要不得,“最美”的标签也不能滥贴。典型人物要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考验,一旦名不副实,正能量就会变成负能量,权力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现实中,一些劳模、先进、典型、榜样“倒下”的例子不在少数,教训惨痛。
假新闻招摇过市也说明社会存在滋生假新闻的土壤。朋友圈谣言泛滥,谁都有切身体会。谎言变为“感人故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饥渴症”,以至于数万网友被“美丽谎言”感动得一塌糊涂。而一旦奔出的泪水显示出廉价性,网友的感动就会变成愤怒,进而又加剧了道德的饥渴,最终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最大反思,是我们一直在反思但假新闻依旧时有发生。说到底,掌控着舆论资源和话语权的记者、媒体及相关部门,且行且珍惜吧。但愿,假新闻特别是道德领域的假新闻不再出现。
广州日报:无法偿还之债2009-11-17 |
广州日报:无法偿还之债2009-11-17 |
傅达林:公民的实践是法治的真正力量2010-12-07 |
盘点:2010年十大焦点评论2010-12-27 |
语出今人2012-02-22 |
李 云:女协警自证清白为何少人信2014-07-18 |
新闻评论:反思“西点学雷锋”谎言中的虚荣...2015-01-07 |
反思“西点学雷锋”谎言中的虚荣心态2015-01-07 |
刘 念:“救人遭狗咬”谎言消费社会善意2015-10-22 |
被孩子拆穿的“顶包案”,谁该脸红?2016-02-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