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每一份爱心和善意都值得被呵护
谭敏
//www.auribault.com 2016-05-04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中国的公益组织起步较晚,让更多愿意付出爱心的人也有回报,不宜用“去利益化”来绑架愿意付出的人,利他才能逐渐成为一种自觉。

  近日,房地产中介链家将成“失联儿童守护站”的消息引发热议。这则在网络上热传的消息宣称:从5月25日起,链家全国6000家门店将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所有门店将张贴守护站标识,方便孩子们求助。呼吁家长告诉孩子,只要与家人走失,就去链家,那里的员工会保护孩子,帮孩子回家。然而,这则来自链家官方的“广告”引起多地网警质疑。

  从网警质疑的内容来看,一是认为链家在作秀,是营销炒作的噱头。二是认为这种行为不专业不可行,儿童走失后应原地等待父母或借手机打110,专门去找链家的门店更危险。

  从新闻事实来看,“失联儿童守护站”是由CCS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联合多家连锁经营机构共同发起的帮助儿童的线下活动,该平台计划在5月25日公布计划的内容,而链家提前抢发消息,显然有自身商业利益的考量。不过,有作秀的成分,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就一定不能做公益吗?

  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强调帮助他人不求回报,甚至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才是崇高伟大的,因此,我们在谈公益时,总是希望“去利益化”。那些高调做公益的机构和个人,也总是容易引发各种质疑的声音。我想,在判断是非之前,我们或许应该问一个问题,公益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公益?

  事实上,公益从本质上看,只是除了政府和市场之外,解决现有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第三种手段。它由社会组织和人员通过设立基金会、捐款等方式来帮助穷人,或是解决政府、市场无力解决的一些公共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公益虽然可以作为一种协调利己主义与公共利益的新途径,但并不天然含有道德判断。而一味强调动机,强调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方式来做公益,其实并不利于公益的进一步推广。而从这个角度来看,结果或许比动机更重要。

  回到新闻本身,从链家来看,也许6000家门店的数量确实很少,而且多分布于大城市,但是,它并不是要取代警方相关职能,而只是让失联儿童能够在找不到警察时,能增加一种选择,暂时有个安全的地方等待家人,这难道不是更有利于保护儿童吗?说其更危险,显然有点危言耸听了。相反,愿意张贴“失联儿童守护站”标识的企业更多,可能对犯罪分子更有震慑力,也让家长和孩子更安心吧。只要这些加入“失联儿童守护站”的企业都有合格的资质,都能够在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下开展活动,尽到企业社会责任,最终的结果应该是“多赢”:企业建立了正面的品牌形象,孩子更安全,警察也获得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

  诚然,那些毫无私心一心利他不求回报的公益组织和人员更值得我们景仰,比如,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的特蕾莎修女。但是,只要最后的结果是有利于公共利益、有助于推动公益事业,有益于公共精神构建的,有利己动机也并不为过。事实上,许多明星都参与公益事业,对于自身知名度的发展和公益的进步都有好处。而许多世界知名企业也都通过公益活动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而在公益事业更发达的国家,个人和企业捐款,都可以获得减税。谁又能说,这样通过利己的制度设计实现的慈善不是更利他,更利于公共利益呢?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小看了公益和慈善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许一开始是怀着私心来参加某项公益活动的,但是,在活动中个人通过付出和助人,收获了自我实现的快乐,而企业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得到社会认可,也推动企业有更多资源与动力去做公益。这本来就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所以,每一份的爱心和善意都值得呵护,哪怕这种爱心付出时也夹带着其他目的,只要我们最终的结果是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那也是可取的。中国的公益组织起步较晚,让更多愿意付出爱心的人也有回报,不宜用“去利益化”来绑架愿意付出的人,利他才能逐渐成为一种自觉。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