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以话费论贫困的简单与粗暴
高亚洲
//www.auribault.com 2016-05-09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去年12月,江苏大学非毕业班的4463名贫困生收到一个通知,学校对贫困生库学生开展资格再认定工作,认定方式是学生本人提供当年10月至11月手机消费情况。统计显示:手机月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学生为4110人,占92.09%;在100-150元消费区间的人数为289人,占6.48%;超过150元消费的人数为64人,占1.43%,极个别贫困生月消费额甚至超过300元。近日有了最终结论,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5月8日 新华报业网)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贫困生的仔细甄别,当然是值得点赞的。不过,先说一个有趣的细节,一项始于去年12月的贫困资格认定工作,直到近半年后,才有最终结论。这过程还真是艰难而曲折,莫非结论是经过多重细致的酝酿?

  不过,其实这一切并不曲折,根据该校的历年做法,贫困生的等级认定非常简单,就是根据话费这一指标来确定的——对月平均消费100-150元的同学,学校建议采取降级处理;对月平均消费超过150元的同学,则建议取消贫困生资格。至于何以折腾了近半年?这就不得而知了,至于为什么选定话费作为认定标准,校方是有话可说的。

  “精准识别贫困生,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这是校方负责人的说法,不得不说,“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监管难”,甄别贫困生以及进行贫困生分级,确实存在诸多困难,只是,让人不解的是,看话费何以成为“精准识别贫困生”的利器的?

  话费的多少,是一个人平时通讯消费情况的反映,而通讯除了生活必备外,还可能有其他工具性价值,比如校外兼职工作的需要,而且选取其中两个月作为样本,也还有多种不可控的因素,导致统计结果的失真。再者说了,以分别以100、150作为界限,又是否有科学依据呢?难道你能说消费150元话费的同学就一定比151元的更贫困吗?这仅仅的几元钱就真的能测出质的差别吗?在一个悬殊的区间里,可能是能说明问题,但在一个偏狭的区间里,以话费定贫困,显然是不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简单粗暴。

  揆诸报端,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在贫困生的认定上,这样的简单粗暴曾多番上演着,比如说以餐费来论贫困,再比如一刀切地要求贫困生不能买手机、电脑,甚至还有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陈情个人的贫困,然后再让其他学生以票选的方式,选出所谓的“贫困生”。

  当这样的考量指标得以存在,这就可能将贫困生帮扶的制度设计沦为“拼贫”的制度泥沼中。我们固然可以去理解因为个体情形的复杂,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在贫困生的认定上,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但是,这样的障碍是否需要让贫困生正常的就餐来“吃药”呢?在贫困生的认定与话费水平上,是否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呢?事实上,当校方以所谓的公平、公开之名,公开所有人的话费消费记录,这会否对一些“贫困生”在尊严上造成伤害呢?

  如此定贫困,除了对孩子们的残忍外,走偏的制度本身可能衍生出来虚假的贫穷,这会制造出更大的救济不公。要知道,贫困从来都既不是拼贫的比较,也不是可以表演的表达,而是真切存在的痛楚:这种难以启齿的贫乏,还附着不可剥夺的尊严和不可侵犯的权利。

  事实上要了解贫困生的真实状况,其实根本犯不着用这样残酷的自我证明,只需要注重日常性的观察了解,再辅以可信的材料证明。再者说,从精神帮扶来看,通过与学生们的多接触了解,从心底去理解和尊重贫困生的不易,这或许是更值得期待的贫困生帮扶。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