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世间焉有“聪明药”
潮白
//www.auribault.com 2016-05-18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早晨听央广新闻,听到了一则奇葩消息。说是高考临近,有一种能够帮助考生提高成绩的“聪明药”颇为流行。这种药在网上公开销售,每片售价在10元左右,算不上贵。卖家宣称,此药“专为增强‘记忆力、专注力和精力’设计,可帮助人的大脑保持高峰状态”。有记者以高考生家长的名义联系到销售“聪明药”的卖家,那卖家表示,他每个月在网上销售“聪明药”2000多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高考生购买。

  听了这样的新闻,真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笃信人能够凭借药物或者别的什么外力而“聪明”起来,原本以为只是古人的专利。概浏览所见,梦里得到高人指点,醒来后便“豁然开朗”的故事,古人一向津津乐道。比如唐朝以儒学称著的尹知章,《龙城录》就说他“少时性懵,梦一赤衣人持巨凿破其腹,若内草茹于心中,痛甚惊寤”,虽然痛得厉害,但“自后聪敏为流辈所尊”。像这一类的故事,陈年流水簿子里比比皆是,大都依附在实有其名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身上。

  这类故事蒲松龄一定也读过不少,他在《聊斋志异》里发挥了这种想象。在《陆判》篇中我们看到,有个叫朱尔旦的文人“素钝”,但胆子很大,有一天人家跟他打赌,说他如果“能深夜负十王殿左廊下判官来,众当醵作筵”,凑份子请你客。那判官虽是泥塑的,却因为“绿面赤须,貌尤狞恶”,夜里去那里,甚至能听到“两廊下拷讯声,入者毛皆森竖”,因此大家故意激将朱尔旦。可是没想到,朱尔旦真的就去了,去了就把判官给扛来了,“置几上”,大家吓得“瑟缩不安于坐”,认输,请他赶紧再扛回去。半夜里,判官化身为人找到朱尔旦家,告诉他自己姓陆,佩服他的胆量来跟他交朋友。熟络之后,陆判说你所以“作文不快”,是你那颗心不行,“毛窍塞耳”,我“于千万心中,拣得佳者一枚,为君易之”。果然,朱尔旦“自是文思大进,过眼不忘”,秋闱还中了魁元。大家知道了,都“愿纳交陆”,陆判也爽快地答应,只是来了之后,因为他“赤髯生动,目炯炯如电”的模样,搞得大家“茫乎无色,齿欲相击,渐引去”,还是怕得不得了。

  如今的“聪明药”与陆判换心自然不是一回事,但具有本质上的相似,都是希冀无须刻苦、无须发奋而能够在聪明的程度上立见成效。用钱锺书先生的话说,这叫“以非常之事,如非分之愿。此不待言而言亦不能尽也,要贵乎迅速而已。咄嗟便办,瞬霎即得”。记者调查发现,“聪明药”网店月销量最多的,能超过200单!那么多的家长对此趋之若鹜之余,还是要听听医生的告诫。医生已经说了,这些“聪明药”除了一些中草药保健品外,主要是莫达非尼和利他林两种,前者属于中枢促觉醒药,适用于特发性嗜睡或发作性睡眠症;后者是一种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的神经类药物。两种药物都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是国家严格管制的精神类药品,目前并没有有力的研究能证明吃了会让人聪明,相反长期服用倒会带来不少副作用。

  用我们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聪明人自然大把,但“聪明药”断然没有。像尹知章他们这些真实存在的人物,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后人以他们成就的“果”,来臆断所以如此的“因”。在我读中学的时候,课本里有荀子的《劝学篇》,现在想来仍然会有吧,那篇作品是超越时空的。那句著名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要仅仅当成格言警句,有口无心。笃信“聪明药”的话,则荀子就白说了,课本也白收了。还是要记得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什么的,不是叫你机械地模仿古人的行为,而是你要借此明白刻苦的精髓。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