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新京报》报道,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服务需求的迅猛增长,北京市出台了《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的“养十条”,从“养”“住”“用”“餐”等方面服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包括建设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5000户困难老人家庭进行免费适老化改造等。
“养老驿站”由区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及服务设施,附近老人能享受到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服务;围绕老年人“住”的问题,由政府出资,为5000户经济困难、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生活场所进行通行、助浴、如厕等适老化改造。从“养十条”的具体措施以及养老驿站的功能来看,这些内容既具有很强的服务性,也有很明显的兜底性。
我们必须承认,如何解决“老有所养”目前还是一个十分纠结的难题,问题提出了很长时间,但破题依然不够迅速。“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靠国家”与“靠自己”的争论,传统伦理与现代生活,社会流动与原有家庭结构之间的割裂,常常让我们在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怎么看”上有共识,但是具体推进的“怎么办”上,依然不够清晰、不够明确。
“养十条”确立的方向也好,养老驿站提供的服务也好,都让我们看到,“老有所养”的解决,可以瞄准怎样的水平,在居家模式与社会服务上能够达到一种怎样的结合。尽管后期的效果还有待时间作答,但是已经让我们感到,居家养老未必意味着只能“靠自己”,社会养老也未必只能等同于养老院模式。跳出坐而论道的争论,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应对老龄化问题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实在行动。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养老驿站这样的服务,不应当只是城市的专属福利,不应只是一个“高大上”的社会服务,而应是一个城乡共有的基本配置。当下,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一点都不比城市老人更轻松,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一点都不比大城市少,甚至比城市来得更为紧迫和严峻。想想河南鲁山县曾经的那一场养老院大火,不能不说是对于“老有所养”问题是一个沉痛的提醒。从这个意义上讲,“养十条”这样的措施,“养老驿站”这样的机构,不应是一个扩大城乡差距的分离器,而应当是一个弥补鸿沟,减少差距的路径。
当然,解决养老问题,未必只有养老驿站这一种模式可以走,提供服务的形式可以多样,“驿站”可以因地制宜,但是这样的公共服务本身却不能没有。既然养老已经被定义为一个公共问题,它就不能归结为一个地方财力问题,不是一个发展水平而定的选择题,而是一道体现政府公共职能、回应社会养老需求的必答题。
金 备:农民工对入户城市为何不领情2014-08-04 |
余尉僖:人人都会老,相煎何太急?2015-08-11 |
上官鹏:60岁老妈坐后备箱伤了谁的心?2015-09-24 |
杨朝清:老年大学受追捧背后的养老服务缺失2015-10-22 |
别让农民工陷入养老困境2015-11-02 |
刘晶瑶:“恐怖保姆”背后的城市之困2015-12-25 |
唤醒应急站应广而告之2016-01-13 |
一周大小事2016-03-03 |
养老地产不可急功近利2016-03-17 |
要让高龄农民工“老有所依”2016-03-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