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食品安全恐怕是“开门七件事”中老百姓最敏感的领域,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不时冒出的那些与食品有关的“警示”文章即是佐证。与民众感受不同的是,业内人士却一直叫屈。在最近召开的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有专家援引舆情监测数据称,将近一半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是谣言和传言,并表示“我国农产品合格率近年来一直持续稳定在96%以上”“不合格率远远低于美国”。
食品谣言众多,但概括起来,原因无外以下几种:一是某类食品确实存在问题;二是企业间不正当竞争互相攻击;三是公众或媒体误解。学理上说,谣言之所以有存在的市场,与人们趋利避害的价值选择倾向以及从众的社会心理有直接关系。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为了“健康”会拒斥某类食物,同时又会为了“健康”而接受毫无根据的饮食建议,心理学上说这叫“确认偏误”,即哪怕与事实存在偏差,人们总是倾向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和证据。谈及食品安全,对每个人来说最有利的价值倾向就是:安全和健康。常见的是,某种食品发生过安全问题后,公众对品牌的偏见就有可能扩大到整个行业;特别是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个人的智力和判断在群体中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从而加剧谣言的扩散。
减少食品谣言,加大对谣言的打击力度是直接且必要的,如去年中央网信办就联合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等多部门,组织过“净化网络环境、打击食品谣言”等相关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切断谣言的传播通道。但更重要的是,增强公众的认知,用科普改变一些偏见。这个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厘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比如添加剂到底是什么、剂量与毒性到底什么关系、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儿童性早熟有无关系、所谓相生相克到底有无科学依据等。否则,人们就会在“确认偏差”的引导下,去做一些“非黑即白”的判断和选择,结果变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代表性的案例是前一阵子的“电水壶含锰量太高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说法,只是强调了锰对人体的危害,却忽视热水沸点是100℃,而正常情况下钢材中锰的含量再高在这个温度也不会析出。
在做好科普的前提下,进一步需要完成的工作是加大信息公开透明,用业内的话说就是促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这不仅仅是针对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管流程透明,亟待加强的是企业、专家与消费者的风险交流。与被告知某种食品是否安全相比,公众越来越需要了解的是得出该结论的科学依据和过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达,食品安全谣言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频繁度,都明显高于以往,对于科普和安全信息的传播,不仅要渠道多元,而且要考虑公众的接受方式,套用一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员的说法是:“要做到‘打早打小’,避免‘拖晚拖大’,坚持预警‘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以坦诚、平等、开放、透明的胸怀逐步构建信息信誉,促进形成共识。”
必须承认,要让公众对食品安全建立起更高的信任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食品企业依法依规生产、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各种平台准确传播,更需要用社会共治来增进上述各方主体与消费者的交流沟通,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读、误解,拉近消费者与科学真相的距离,打造一个良性互动的格局。
王 帆:中国的贡献有目共睹2014-04-30 |
广州日报:让市场来检验“自驾游汽车”专列2015-03-18 |
张红力:扬帆“一带一路”,金融奋楫者先2015-05-07 |
华益文:谁也威慑不了中国2015-05-12 |
胡宇齐:同向而行共谋新型大国相处之道2015-09-25 |
复兴的中国赢得应有的尊重2015-10-09 |
瞿亮湘:历史认识问题是中日之间最大的障碍2015-10-20 |
【习主席中东之行专家谈】中东之行更显我国...2016-01-25 |
习主席中东之行缘何如此成功2016-01-25 |
“四维打假”才能“多方共赢”2016-05-2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