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造假的招商“表演”给谁看?
光明网评论员
//www.auribault.com 2016-07-18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礼仪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场招商会的签约现场,几个项目的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而在场的某市一位部门负责人无奈地对记者说:“这里头我们市的几个项目,早在半年前就签过约了,如今无非是让老板给个面子,再来捧个场。”

  为了签约,都蛮拼的。老板很累,领导很忙。项目成了画饼,招商成了“招伤”。企业能不能留下来不重要,重要的是签约仪式上的数字保住了。也难怪有企业老板发牢骚说,一个月内省里市里来回跑了四五趟,打乱了他原本要出国考察的计划。那么,招商造假到了什么地步?人民日报的采访足以窥斑见豹:以中部某市为例,今年,该部门的任务是招商引资一个亿,到5月份完成的任务还不到1/4,负责人着急地找熟悉部门的领导,看看有没有可能在对方的项目中分一杯羹:“如果实在不行,就联合招商,但是在土地等数字上面做一些工作,使几千万的投资变成几个亿。”

  看起来触目惊心,说起来司空见惯。即便没有媒体坐实,类似传闻早在民间心照不宣。假签约、假招商,用八个字概括:政绩如戏,全凭演技。这些把戏,说白了,并不是演给民众看的。道理很简单:一来,百姓不会哭着喊着逼地方部门在数字上弄虚作假,二来,这些所谓的签约把戏,基本也不需要“群众演员”,职能部门与企业老板唱好双簧就成,外人不过是“吃瓜群众”、难以窥视真相,因此几乎没有穿帮的风险。

  造假的招商究竟“表演”给谁看呢?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算振聋发聩,也可谓公道早在人心。答案无非有二:一则,这是“表演”给难以完成的任务看的。就在前几日,中国经济2016年“半年报”发布,GDP增速6.7%.尽管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是宏观经济的总基调,但分摊到各地,情况各异、压力不均。不少地方开年之后就咬牙切齿提出要“狠抓大项目”,于是,集中签约、集中开工等盛况此起彼伏。情势所逼,难免有浑水摸鱼。在一味贪快求进的压力之下,难免有地方部门会把招商引资视为救命稻草,逼着经济部门大干快上,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句话,“调门”起得太高,最后就只有“假唱”了。二则,跑偏的政绩观要校准过来,还是千难万难。尽管顶层设计多次强调,要扭正政绩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但,在不少基层部门,单一而抽象的经济数据,仍是考核政绩的显性标准。政绩考评体系仍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新标准,急功近利之下,难免擦枪走火。

  以上道理,并不新鲜。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劳民伤财的虚假签约,真要戳穿这个虚拟的泡沫,远不需要巡视组等高等级监察机制,但凡上点心、但凡注点意,就能窥破“皇帝新衣”,可为什么,各地还是前赴后继地搭台唱戏?换言之,这样的“表演”,是可能叫好又叫座的——舆论上热火朝天、士气大振,作为上瞒天过海、捞得资本。可问题是,几千万也敢“包装”成几个亿,这胆子,难道不是经年累月“练就”出来的?如此低技术含量的“表演”,权力的内外部监管机制为何就是揭不开其浮夸的外衣?

  用国家统计局的话说,时下内外部形势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这个时候,不妨对各地项目数字来个大检查,看看哪些是真金白银、哪些是唬人的把戏。至于把造假的潜规则弄成明规则,也该是责任清单“秀牙齿”的时候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