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不堪的外卖村,映照出一个行业神话的暗面
然 玉
//www.auribault.com 2016-08-09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在北京像素,你能发现102家开在走廊里的小餐馆,它们店面狭小,专营外卖。两个月来,记者进入饭馆暗访,陆续应聘9家饭馆服务员、杂工。它们无一例外均无“餐饮许可”,在外卖平台的默许下上线,摇身变成生意火爆的正规店。北京像素物业部门直言,这里的100余家餐馆,90%以上都是无照经营。网络订餐在改变写字楼白领、社区居民日常习惯的同时,也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形成了这个万人规模的“外卖村”。(8月8日《新京报》)

  一面是光鲜亮丽的故事,一面是污秽不堪的现实。随着外卖平台强势崛起,其所兜售的便捷化餐饮方案,迅速改变了都市上班族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种种信誓旦旦的营销说辞之外,却是无比触目惊心的重重乱象。一段时间以来,和“外卖”有关的负面消息,业已形成了一阵“丑闻接力”的浪潮。几乎所有城市,都曾曝出过外卖餐馆无证经营、脏乱不堪的新闻——这种跨地域的“普遍性”无疑表明,外卖平台之于自身管理,尚且存在着结构性的致命缺陷。

  北京像素万人“外卖村”的惊悚景象,以最集中的样本、最庞大的体量,将外卖行业的暗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地百余家外卖小餐馆,绝大部分都属于无证黑店:从业者没有健康证;餐馆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证,也没有餐饮服务许可证……“什么都没有”的馆子却可以生意兴隆,这在餐饮实体店时代注定是不可想象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依靠“前置审批”、“到店抽查”及“食客举报”为主要手段的餐饮监管逻辑,在外卖大行其道的今天,已越发捉襟见肘。

  众所周知,外卖黑店普遍存在着“未批先营”的状况,而因其店面隐秘、规模较小,在应对工商、食药监等部门的检查时,也往往能从容地躲猫猫、打游击。现有公共监管体系,无法在事前和事后给外卖餐厅施加足够影响,这俨然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而与之相较,各家外卖平台虽然掐着旗下餐厅的“命根”,但这种与生俱来的强大能力,并未转化为正面的、有效率的约束力。更多时候,所谓平台方的筛选和审查,只是徒有形式走个过场而已。

  名义上,外卖平台也会要求相关餐厅上传营业证照,并号称会派区域业务经理实地查核。可诚如我们所见,此类做法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则由于无所不在的“内部腐败”。业务经理等等很容易就被黑餐馆收买,从而放任其进驻自家平台;再者,则是基于平台抢占市场份额的考量。尚处于初级扩张期的外卖电商,客观上存在着尽可能多吸收店家招揽顾客的冲动。北京像素出现的“外卖村”最直观映照出,外卖平台既缺乏治理意愿又缺乏治理能力的窘境。

  互联网所引发的业态变更,从来都是一个“赋权”的过程。网络外卖的兴起,实质上导致了“决定餐厅能否入场”的权限,由监管部门转移到了平台电商。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有多大的权力便应承担多大的责任,掌握着市场入口的各家外卖平台,显然应该拿出更多诚意和心力,来扮演好守关者的角色才是。当然,于公共主管机构而言,也同样有必要重新设计自身的监管模式,以求真正适应网络叫餐时代的消费特征和交易方式。

  其实,无论扯上多少科技话语和创业神话,网络外卖仍必须直面餐饮业的终极命题,那就是如何确保食品安全?说到底,实现城市人的体面就餐、体面生活,绝非一个技术化、渠道性的叫餐工具就可解决。真正关键的,还是回到源头、回到现场,直面那些污水横流,直面那些败德的从业者,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