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打击诈骗老人犯罪应精准化
陈方
//www.auribault.com 2016-10-21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既然各种各样的骗局能“精准”地捕捉到受骗人群,那么打击诈骗犯罪也应该“精准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社会有心“保护老年人”,“民族大业”诈骗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并非打不掉。

  只需报名缴纳少量手续费,就能参与所谓的“民族大业”,而且还能解冻数以兆亿元计的“民族海外资产”——据媒体报道,这样的微信新骗局不仅让很多老年人吃了经济上的大亏,而且还显著影响了他们和子女的关系。

  把老年人坑在保健品领域,显然已经满足不了骗子们的“需求”了。骗术升级换代,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概率不断上升。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骗子们的“智力”,他们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受骗群体的诉求。

  其实,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据美国的一份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40岁的人群受骗的概率高34%,2014年纽约有5%的老年人报告其经历过财务诈骗。老年人为何容易上当受骗?简单分析,理由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老年人识别诈骗的能力下降,容易成为诈骗者的目标;各式各样的骗局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及需求,比如对于退休保障的担忧、对于健康医疗的需求。

  不同于“传统领域”的骗局,这项“民族大业”的微信骗局显然搭上了互联网的便车,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更容易迷惑老年人。互联网时代,在技术工具的使用方面,老年人本就是弱势群体,再加上这项骗局几乎都是“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每人的头像、昵称制式相同,并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还有群里各种PS的领导人主持“民族大业”善款发放会议的照片、国家红头文件以及洗脑的音频视频,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洗脑,不由得老年人不相信。

  保护老年人不上当受骗,单靠子女苦口婆心的劝导远远不够。很多时候,老年人会认为子女们的劝导与警醒是对他们的不理解,就像老年人有时候不理解子女们花几千元买一个手机一样。这场所谓“民族大业”的“事业”,子女们一看就是传销性质的骗局,但参与其中的老年人却坚信这是“爱国大业”。单纯的劝导已无法拯救陷入骗局中的老年人,那到底该如何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相较于传统的骗局,“民族大业”微信骗局充分利用了技术赋能,这种骗局更对接了当前的网络工具和技术,本质上就是一场“微传销”。微传销必须要借助网络平台来实施,那么监管部门不妨从制度上要求,将微传销的预防与整治同各网络平台的责任相挂钩,从而倒逼各方履行好把关责任。

  嘲笑受骗的老年人“固执”很容易,抱着“吃一堑长一智”的心思等待老年人“自我觉醒”,也是对老年人的不负责任。既然各种各样的骗局能“精准”地捕捉到受骗人群,那么打击诈骗犯罪也应该“精准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社会有心“保护老年人”,“民族大业”诈骗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并非打不掉。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是现实,但我们不能,也不该容忍这样的“现实”一再发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