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双11”别再只盯着销售额
秦海波
//www.auribault.com 2016-11-17 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随着销售额基数的越来越大,作为电商平台,不应该再只盯着数字,盲目追求每年越来越高的销售额和增长率。应关注数字背后的创新力量,利用“双11”这个平台孵化更多的创新模式和业态,让“双11”成为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真实写照、观察中国消费升级趋势的微观窗口、中国制造迈向智能化个性化的转型动力,让“双11”不再纠结于数字,成为全民参与、企业创新的发展契机

  这几天,各家媒体爆炒天猫“双11”的销售额。1207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32.37%,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但这数字背后,一方面是大多数卖家牺牲了前后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销量,推挤出的爆发节点,费人费力;另一方面,为了在当天的销量榜上有个好的排名,一些卖家大肆刷单,虚假交易额不少。

  “双11”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如果说诞生伊始的“双11”只是几家电商平台自娱自乐的促销手段,那么如今的“双11”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商业秀。监管部门、媒体、电商平台、卖家、物流企业和消费者等,都或情愿或被迫参与其中。有人戏言,11月11日全国人民陪着马云疯。这话虽然有点过,但却反映了很多人被裹胁参与“双11”所谓购物狂欢的无奈。

  随着销售额基数的越来越大,作为电商平台,不应该再只盯着数字,盲目追求每年越来越高的销售额和增长率。应关注数字背后的创新力量,利用“双11”这个平台孵化更多的创新模式和业态,让“双11”成为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真实写照、观察中国消费升级趋势的微观窗口、中国制造迈向智能化个性化的转型动力。

  2015年消费占中国GDP的比重为52.7%,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而去年美国经济中消费所占的比例为68.4%。可见,与美国相比,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挖掘消费潜力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经济正在由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和创新驱动方向转型,网上零售的迅猛发展是重要抓手。2015年,中国网络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2%,达3.88万亿元,而根据预测,这个数字到2018年将几乎实现翻番。“新消费”的重要特征,是线上线下融合,从价格消费向价值消费升级。价格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商品能否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是关键。

  为此,各大电商平台不应单纯地玩价格战,而要结合“去库存”目标和“双11”流量红利,回归实体模式、联动线上线下。今天“双11”的巨大机会,不是在于如何把网上销售从现在的3万多亿元快速提升,而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去全面改革和升级现有约30万亿元的社会零售商品总量,使得消费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使得整个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的过程更加高效。“双11”应见证传统零售业和电商从割裂到融合,再到共赢。

  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也会推动制造业的迅速蜕变。从追求卖掉库存,向柔性化个性生产保证低库存甚至是零库存转变;从B2C的大规模制造模式,走向C2B的智慧化自我改造。过去二三十年,中国制造讲究规模化、标准化,未来的制造必须迈向智慧化、个性化、定制化。未来柔性生产将会把越来越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拉进来,C2B的能量会逐步向上游传递。

  当一批传统工厂还在为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库存积压而困扰时,互联网通过整合平台优势和数据能力,帮助一些传统企业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新制造”的转型。大数据所驱动的产销互动效率持续提高,精准生产和“低库存经济”已经成为现实。通过参与“双11”深挖消费者需求,改革自己、适应市场,传统制造企业有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抢占先机,为经济增长集聚更多新动能。

  每年的“双11”,天猫都有一块实时更新销售额的大屏幕。希望明年大屏幕不再竖立,让“双11”不再纠结于数字,成为全民参与、企业创新的发展契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