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所谓医者仁心,不仅要求医术高明,也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流技巧,这未必需要医生非得都学得一手画画的“绝活”,只要能够加强沟通、打破阻隔,都值得用心去尝试。
从近年来的新闻中看到,越来越多的医生多了画画这一项技能。新近的一个事例是,80后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医生邵振兴因上传了自己画的一幅幅精致铅笔画而引来无数围观。虽然医学画作并不惊艳,但通过画作为患者解答疑问 ,向大众展示了医者仁心以及医生群体心思缜密的内心世界。
医生爱上了画画,看起来是件浪漫而美好的事情。但画什么,为什么画,我们从中能读出更多的意味。
站在一个患者的角度,我对医生“画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让病情讲解要直观得多。从我们日常就医的经验就知道,医患之间的交流,常常需要涉及非常专业的医学名词和解剖学知识,大多数患者要么如听天书,要么一知半解、将信将疑,在极其有限的沟通时间里,沟通不畅往往成为医疗纠纷的起点和诱因。
当前,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焦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结这种焦虑的原因,很多人都会用到“信息不对称”这个词。很多时候,信息不对称看起来像一个“死结”,回避不了但又解不开。患者埋怨“听不懂”,认为自己是信息获取的弱势一方,知情权被剥夺;医生慨叹患者“不理解”,医疗知识缺乏而空生怨恨,动辄诉诸暴力,双方都是一肚子苦水。
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生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案作出了任何一点通俗易懂的解释,让看似高深的医学术语“平民化”,都是改善医患关系、建立信任的一剂良药。正如新闻里所说,医生的画作并不“惊艳”,但为什么引发了网上热烈的围观?不是因为医生的画有多么专业,而是大家看到了医生为让患者“听得懂”所做出的努力。
从整个社会层面而言,我们的医疗行业治疗水平在提高,医生的专业能力在提高,但是医患沟通中的障碍并没有消除。这需要整个医疗群体更多地重视沟通的有效性,不以“讲了你也不懂”来关上交流的门。所谓医者仁心,不仅要求医术高明,也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流技巧,这未必需要医生非得都学得一手画画的“绝活”,也未必只有画画这一种方式可用,只要能够加强沟通、打破阻隔,都值得用心去尝试。
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人与人的交往。医生与患者之间,更是如此。充满生硬和冰冷,处于相互防备的两极,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往往就会事倍功半。把医患关系都拉到每个医生和病人的眼前,我们就会看到,很多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墙,恰恰是人人皆可做起的事情。
王太川:修复医患关系须有更多作为2014-03-13 |
瞿方业:花圈“悼”手机是场维权秀2014-08-15 |
杨 旭:医院闹乌龙不可轻忽2015-06-26 |
罗志华:“医闹入刑” 彰显法治刚性2015-06-26 |
医联体,“联体”还要“连心”2016-03-23 |
讨论是否愿意学医 不可忽略时代背景2016-08-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