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行李箱里的爱别止于感动
子 长
//www.auribault.com 2017-02-07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600个土鸡蛋、300个土鸭蛋、50斤大米、一桶自己榨的花生油……”冰箱里摆满的手工面食,行李箱中严严实实的土特产,这两天网络上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晒出自己的行李箱,看看爸爸妈妈都给自己的行李箱里装了啥,同时也让两代人的爱与牵挂再度成了热门话题。

  从家里回来带些土特产这一做法太常见了,也不止春节。对那些工作、学习在外的人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不过,如若不是到相关微博上浏览一番,真是难以想象父母在子女的行囊里都塞了什么。除了肉、蛋、米、油、水果等这些常见的食品之外,很多网友还晒出了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两节自家种的甘蔗,或是一包炖肉的大料,等等。实事求是地说,在各种物质产品相对更加丰富的城市里,很多商品的供应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几乎四季不断。父母真的不知道这一点吗?恐怕不是。所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对身处异地的游子来说,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寄托着乡愁,而父母借着这些土特产无非是捎上一份家乡的“味道”。

  单纯以经济的眼光来看,父母的这些做法并不总是“划算”。有报道说,春节后的这几天,行李超重成了民航旅客一大特色,几乎每天都有旅客因携带家乡食物在检查时耽误时间,甚至还有一位乘客改签了机票,把禁止托运又舍不得丢弃的四大桶自家酿造米酒送回家然后再出发。而望着父母亲手包的那整整一冰箱的水饺,想着未来一周可能一天三顿都一成不变的饭菜,有时的确会令人哭笑不得。是父母真的怕我们在外面吃不饱吗?显然也不是。诗人孟郊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他们之所以在子女的行李箱中塞了又塞、挤了又挤,想放进更多的东西,无非是为了表达更多一份关怀、一份爱而已,而这样的爱与牵挂恰恰是超越任何现实计算的。

  “天下爸妈都一样”“行李箱里塞满爱。”这是很多网友节后的感慨。然而对比一下返程前,“画风”似乎并不是这样的。从回家前那些对父母盘问结婚生娃的忧虑,到“回家10天8场相亲,女大学生吓得逃回学校”,比起塞满行李箱的土特产来说,父母的另一些做法却让很多人大呼“伤不起”。这样的关怀不是爱吗?没有人会承认。从家长里短的盘问到临行前装上沉沉的行李,父母还是那父母,只是不同情景下彼此观念冲突凸显程度不同而已:有些时候,东西沉重但于观念上易于接受;另一些时候,虽然只是看似轻松的问话,却会触及观念上的差异。

  所以,“塞满行李箱的爱”不应该止于感动。透过这种“沉甸甸”的爱和牵挂,人们应该尝试读懂不同时代的观念差异,从而找到融合之道。比如沟通,儿女在外面吃得饱与不饱、嫁娶好与不好,更多地需要沟通来消除观念上的距离,化解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再比如陪伴,当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时,也应该反思自己对父母的爱。有人说,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塞进行李箱,那么,为什么不能超越行李箱呢?也许,如果父母来到我们身边,抑或我们常回家看看,让家乡的味道常在身边,就不需要他们再包那些似乎一年都吃不完的水饺,或准备那个超重的行李箱了。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