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黑杨林由种到砍,不仅突显发展与环保的失衡,其背后更暴露行政决策权的失控和纠偏机制失灵这一根本性问题。
近300万根欧美黑杨倒下了。2017年12月31日,这是中央环保督察要求湖南全部清理洞庭湖湿地9万多亩欧美黑杨的“大限”。根据记者对洞庭湖区一线砍伐现场的了解,以及湖南省环保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洞庭湖核心保护区欧美黑杨已经提前全部砍伐。(《经济参考报》1月2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外来物种的欧美黑杨开始引入洞庭湖区,成为造纸用林。它生长快,高大挺拔,林木蓄积量多。然而,大面积种植的恶果很快显现,素有湿地“抽水机”之称的黑杨,加速了湿地陆地化,防治病虫害期间喷洒的大量杀虫剂更是对湿地植物造成毁灭性打击。更严重的后果是:洪水期时杨树林囤积淤泥阻碍行洪,极易导致洪水蔓延造成人员伤亡。
对于黑杨林的生态风险,在当时并不缺乏预警。2003年4月,一篇《洞庭湖区广植杨树是否另一形式“围湖造田”?》的报道发表在一份名为《环境时报》的报纸上。报道警示,以竞赛的方式,在洞庭湖区广种黑杨林可能会带来生态灾害;而同样是在2003年,新华社记者也发出报道“警惕良田种树风”。这之后,当地相关方面也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但却并没有有效阻止黑杨林的疯长。
蕴含着如此大生态风险的黑杨林,为何能够一路向着洞庭湖区肆意延伸,这里面除了“经济利益”对具体栽种者的诱惑,地方政府的短视和行政之手的推波助澜显然难辞其咎。据报道,当年南洞庭湖周边各县市几乎都制定了详细的欧美黑杨发展规划,采取“政府出资奖励”“典型引路”等方式大力推广。如果有乡镇干部“种树不力”,还会被问责。可见,地方政府不仅未能尽到保护洞庭湖湿地的职责,反倒还成了破坏行为的推动者。
媒体总结,从当年以行政命令推动“疯狂种树”,到今天不惜代价“全面砍树”,折射了发展与保护这两股力量,在有“长江之肾”称号的洞庭湖区的反复较量。但置于更大的语境下来审视,黑杨林由种到砍,不仅突显发展与环保的失衡,其背后更暴露行政决策权的失控和纠偏机制失灵这一根本性问题。
虽说当时出于GDP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出现盲目、短视的倾向,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来推动经济林木的开发,但若相关决策存在“缓冲地带”,从媒体报道到专家的建言,能发挥应有的监督和纠偏作用,或也不至于要在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后,再来清理300万根黑杨。更值得反思的是,这一现象持续了近30年,被预警的生态灾害也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为何只有等到中央环保督察后才能开启有效的纠偏行动?砍掉黑杨林之外,又该由谁来对被破坏的湖区生态环境负责?
所以,黑杨林在洞庭湖区的命运变换,除了给出环保教训,亦再次重申了一则有关于权力的常识:若不能对行政决策权建立有效的制衡和监督程序,我们就很有可能看到行政权力将“非理性”的一面展现到极致,将“荒诞”进行到底。而事实上,在媒体当年的预警报道中,就有这样一则副标题:“副省长表示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建立民主决策机制”。14年后再来看这则报道,必须追问,民主决策机制真的建立了吗?或者说,它真的发挥作用了吗?
对于黑杨的快速清理,在当地被塑造为落实中央环保督察要求的正面案例:“这标志着,一场以洞庭湖环境治理为目标,由湖南省委省政府发动的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在肯定整改成绩的同时,不能不反思,一场如此荒诞、影响深远的“黑杨风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有着怎样的生发土壤?如果行政冲动压倒民主决策程序的积习不剔除,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的行政纠错机制,滋长黑杨的行政土壤,同样可能开出其他的“恶之花”——不仅是在生态环保领域。
凌 河:“反弹回潮”更须防止2014-02-17 |
徐 娟:整改清理“灭死角”,更要“断后路”2014-06-13 |
法制日报:取消临时工执法更需完善执法程序2014-11-17 |
龙敏飞:取消临时工执法更需完善执法程序2014-11-18 |
龙敏飞:临时工执法2014-11-19 |
张砥:清理驻省办是简政放权必有之举2015-03-20 |
沈国明:行政审批改革应让更多民众参与2015-06-18 |
熊丙奇:我们要“满面春风”更要“真正精彩”2016-01-04 |
企业降成本,减税之外更要清费2016-02-05 |
3年前向沙漠排污,如今被曝才问责?2017-11-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