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报道,日前,陕西安康下辖的平利、宁陕两县分别发文称,两县“五一”小长假期间旅游收入分别达到8.2亿元和13.99亿元,该数据引发网友质疑。对此,安康市旅游委称,经调查两县相关数据系工作人员笔误,目前两县分别修改了数据:原来的“8.2亿元”变为了“0.82亿元”,“13.99亿元”变成了“1.399亿元”。安康市旅游委称,已建议两县对相关人员处理,就“笔误”事件向全市通报批评。
两县的数据同时出错,出错均在收入一项,出错方式均是小数点错点一位,不能排除一种可能:这系编辑一时失误所致。至于为什么两县的出错方式如此一致,只能说这个概率不太高,但就是发生了。
很显然,网民的担心更多指向另一种可能:会不会是数据造假,在被质疑后又修改了?倘若是这种可能,那就不是笔误所能轻描淡写的了。网站里的数据,若与正式文件里的数据一致,成为政绩一部分,乃至变成决策依据,影响之大,远不是在舆论场上当一回热点那般简单了。
近些年,数据造假的新闻不时出现。2017年,就有多省市相继曝出经济数据做假。其实这些新闻已经给民众看待这类数据提供了一个语境:即数据造假的冲动是存在的,对数据的纠偏也是一个相对困难且有时间间隔的过程。试想这些数据倘若不是显著失常,如果只是“酌情掺水”,恐怕根本就不会在舆论场上掀起波澜。那么网民对于两县显著异常又错误类型高度一致的数据有所怀疑,也在情理之中。对于两地来说,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如此怪异一幕,实在需要明确的解释,彻底廓清民众疑虑。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民众担忧数据本身,倒不如说担忧数据的产生及应用语境,它到底具有多大意义上的决策价值和参考意义。数据的意义并不是在新闻稿中亮相,数据本身可能是决策依据,是税款、预算、决算、审计等一系列链条的基础。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让公众信服:小数点点错只是技术失误,它的严谨性是经得起打量的。
从以往的案例看,一些地方之所以“自曝家丑”,主动挤压数据水分,原因在于虚高数字导致财政不堪重负,只好以真面目示人,换取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那么在造假之后得不到转移支付的补充,挤压了民生保障、教育经费等支出,其实这就是一笔“吹牛税”,纳税主体是全体民众。鉴于如此严重的后果,网民有所质疑,是应当且必须的。
但愿网友是多虑的。但无论是无意中点错了小数点,还是确有其他问题,都构成了对公信力的折损。这个案例也是提醒,有关部门对待数据,必须怀有敬畏,在文件语言中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数字,其实都关系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所以数据的成色,也必须能经得起公众的审视。
(作者:夏研,系媒体评论员)
中工时评:中国游客的国际形象并不坏2015-09-08 |
“旅游社会”呼唤旅游业加速转型2016-02-29 |
导游自由执业不能一放就乱2016-05-12 |
老年旅游“国标”助推夕阳游升级2016-08-23 |
景区托管应公开透明2016-11-18 |
“丽江旅游”难题不只出在旅游上2017-02-27 |
遏制旅游乱象须对症下药2017-03-29 |
迎接黄金周不妨把问题想在前面2017-09-29 |
迎接“黄金周”要把问题想在前面2017-09-29 |
青蛙逆袭:氪金风引发“佛系”手游反击?2018-01-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