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与自然相处之道-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遵循与自然相处之道

周晋峰
2020-05-12 08:48:49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观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户外休闲方式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扛着摄影设备走进大自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都喜欢看鸟儿展翅飞翔的美丽图片,但在摄影和摄像中,有时少数摄影师为了追求震撼的画面效果,故意惊扰甚至攻击鸟儿,逼得有些鸟儿不得不弃巢离去,从而导致繁殖季的失败。

  曾有某项大赛公布其金奖作品后,有人质疑这幅作品是摆拍的,因为黄鹂不会在一根树枝上营巢,更不会将巢筑在低矮、毫无遮挡的地方。因此可以推测这张黄鹂鸟巢的照片,很可能是摄影师趁鸟出去觅食,将树上的鸟巢挪下来,用胶带固定在低矮的树枝上,再在外面裹以杂物进行伪装,然后躲进附近的摄影帐篷里,等母鸟回来喂食小鸟拍摄出来的作品。这样的拍摄方式是残忍的、绝不可取。

  一些摄影爱好者和媒体追求画面美、壮观,希望作品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对环境的热爱,这种用意是良好的,但在生态旅游和观鸟之旅时,我们应恪守与大自然相处的伦理,文明观鸟。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六条有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义务。

  那么,文明观鸟应该注意什么?笔者认为,首先要爱护鸟类及其栖息地,让鸟类处于无人惊扰的纯自然状态。摄影师要爱护自然,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为追求某种造型而故意“摆拍”、或拿着食物去“诱拍”。用镜头捕捉鸟类世界的美丽和精彩瞬间,是极其考验摄影师勤奋、毅力和良心的事情,摆拍、诱拍不仅是对自然的不道德,也是一种投机取巧的作弊行为。尽量与鸟巢保持较远距离,不得已近距离拍摄时(尤其是拍摄夜间捕食的鸟类如猫头鹰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闪光灯。

  第二,不用航拍器追逐鸟类。随着民用无人机的发展,新兴航拍手段给创作带来无限可能。然而使用无人机航拍,极有可能惊扰鸟类正常的筑巢、休息、觅食和育雏,这种干扰带来的破坏性令人担忧。在一些尚未开发的地区栖息的大型鸟类,如鹤类等,它们本来是没有天敌的,但无人机等飞行器的出现,可能对它们正常生息造成大的惊扰。北京野鸭湖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三,增强对鸟类摄影或影视作品的伦理审查。人类在欣赏和拍摄这些“长着羽毛的朋友们”时,作品中的它们应该处于自然放松的美好状态,而非惊慌失措、夺路而逃的样子。实际上在一张摄影图片中,从鸟类的神情、姿态、与周边环境的互动等细节,资深鸟类学家很容易判断出该作品的创作者是否真的爱鸟,是否遵循了野外摄影和文明观鸟的伦理。因此,在各种摄影大赛和展览中,对优秀作品进行遴选时,评审方应明确设置伦理标准,请专业人士作为评委,对图片中鸟儿的精神状态、姿势姿态等细节进行辨析,以确保该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恪守了与大自然相处的伦理。

  第四,观鸟拍摄涉及到濒危鸟类巢穴时,应适当隐去详细地点(如可删除GPS坐标数据)再发布,以防作品公布后可能对该地濒危物种造成的困扰或盗猎。

  (作者系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