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基层医生少人问津的尴尬需综合发力-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改变基层医生少人问津的尴尬需综合发力

郑山海
2020-05-15 08:20:35  来源: 光明日报

  媒体在基层调研发现,以数量荒、专业荒、梯队荒、结构荒为特征的“医荒”现象在部分县乡两级医院非常明显,而且还在延续。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招人指标,也常常招不到人。这种状况导致基层医疗服务缺医少护,不但很多群众缺乏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的获得感,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存在不小差距。

  我国在2010年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目标。但受困于基层医疗人员短缺问题,这项工作一直未能真正有效地推广开来。虽然在此期间,各地也出台了不少鼓励医务人员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政策,比如解决事业编制,或给予全额事业拨款,但效果始终不甚明显。

  那么,其中到底存在哪些梗阻呢?

  首先就是待遇问题。比如,虽然现在对社区医生有了一些政策上的优待,但和综合医院的学术地位以及工作绩效相比,始终存在巨大差距。这一现象在经济贫困地区尤其明显,在最基层的乡村,一些村医每月拿到手的工资甚至不足1000元。现有的从业人员都留不住,怎么可能吸引新鲜血液?

  其次则是环境原因。基层医疗机构大多位于相对偏僻的地区,偏僻就意味着生活上的各种不方便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和大城市大医院相比先天不足。这对一个经历10多年升学苦读的青年来说,很难产生足够吸引力。如果基层医疗机构恰好在繁华街区,情况会稍微好一些。但总体来说,越是繁华的区域,医疗资源相对越发达,对社区、县乡医院的需求本身也不高。有名的大医院又很容易产生虹吸效应,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处境更加尴尬。

  所以,近些年基层医疗机构因为缺人问题发展缓慢,又因为无力发展而更加缺人,陷入恶性循环中无力自拔。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通过政策的引导和经济收入的保障,逐步引导部分医务人员向基层回流。政策引导上,可以考虑要求晋升为主治医师的中青年医生,必须有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经历,并且时间应该不少于两年。与此同时,对于在基层医院工作后愿意长期继续下去的,由政府提供高于当地综合医院医生平均收入30%以上的工资保障,至少在经济上不能让优秀的基层医生吃亏。此外,应适当增加基层医生的年假,根据医院与家庭距离行程3小时、半天、一天等情况,给予医生更多的休假时长,保证他们的生活需要。

  在此基础之上,另一个关键措施就是分级诊疗制度。对一些基础的常见疾病,应该要求患者经过社区医疗机构初步诊疗和分流,再到综合医院去就诊。如此,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就有了必要的工作内容。而且,基层医院分担一部分诊疗步骤,可以缓解综合医院资源紧张、医生过劳的现状,从而反推医生向基层流动。一旦这样的机制形成,基层医院的发展将指日可待。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 中工时评:拒绝加班就必须赔偿用人单位损失?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法院一个有关加班争议的司法裁决视频上了热搜,也成为劳动法学界关注的热点。

  • 中工时评:让优秀工人也可以走上领导岗位

    4月23日,四川宜宾市委组织部发布公告,面向优秀农民工公开选拔10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其中7个是副镇长,3个是副乡长,选拔对象为“返乡任村党组织书记的优秀农民工”,对学历、村干部任职时间、外出务工时间、户籍地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