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碗玉米粥-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难忘那碗玉米粥

曾馥平
2020-06-01 08:42:40  来源: 人民日报

同喝一锅粥、同饮地头水,真正走进老乡们的生活,就能让他们愿意相信我、跟着我走出大山、走出贫困

  前两天去下南乡走访贫困户,我又到了老韦家。脱贫后的老韦兴冲冲地从冰箱里拿出牛肉,还抓来一只鸡,说一定要给我做顿好吃的。我赶紧拦住他,“您别客气,我看看就走”。

  下南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乡,老韦一家是地地道道的毛南族,说毛南话。语言虽然不通,但这并没影响我和老韦的友谊,我们的情谊还要从十几年前的一锅玉米粥说起。那是我第一次到老韦家走访。天刚亮,我和同事买好肉、菜、小笼包,打算带到当地群众家里吃。

  村子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石山弄里,石漠化严重。我们走了3小时的山路,中午才赶到老韦家。由于没看到他煮饭用的锅,便让同行的村干部帮我当翻译问他,“你们平时都吃什么呢?”老韦面露难色,犹犹豫豫地端出来一口老锅——稀稀的玉米糊,凉了后,表面上结了一层玉米膜,上面还落着一些火灰。

  原来,看我们从县里过来,老韦没好意思把吃的东西拿出来。我跟同事们说,咱们每人喝一碗吧,把带来的包子和肉等留给老韦和家人。老韦一家不住地感谢。后来,只要下乡进村,我都尽量带着食物上门,跟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粥,喝地头水。

  后来,老韦成了我最坚定的支持者。在村里推行帮扶措施,他总是第一个响应,还带动身边不少群众。那一次让我明白,语言不是障碍,只要你真心实意与老百姓打交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工作就好开展。

  前几年,发动下南乡古周村的毛南族群众改种广豆根和沃柑时,祖祖辈辈都种玉米和红薯的村民们不同意,我知道要想让他们接受我,得想办法和他们打成一片。

  毛南族群众热情淳朴,尤其喜欢饮酒。我便从县城买了些猪肉,带上几壶米酒和基层干部一起来到古周。那天,村里一家来了一个代表,好客的村民们把煮好的肉放到篮子里,用绳子吊到房梁上。大家每人喝一碗酒,喝完才能放下篮子吃一块肉。几次下来,有村民们拍着我的肩膀说,“感觉你就像家里人一样”。正是这份信赖,让村民们放下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种下我们甄选出的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作物,如今他们已摆脱了贫困。

  虽然语言沟通不畅,但同喝一锅粥、同饮地头水,真正走进老乡们的生活,就能让他们愿意相信我、跟着我走出大山、走出贫困。

  (作者为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广西环江县科技副县长,记者李纵采访整理)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通过中国两会感受危难之际的信心和希望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两会的召开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在外媒看来,非常时期的中国两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传递的仍然是中国保稳定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是在危难之际愿做“及时雨”的大国担当。

  • 中工时评:用大数据服务好农民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现“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匹配。很多农民工依然依靠线下人才市场、包工头或者熟人介绍来找工作,而工厂往往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 中工时评:为职工“提素”持续贡献新“点子”

    5月2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大会书面发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学技术、当工人成为社会时尚,让搞培训、抓培养成为企业自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人物

  • 中国人的故事|人大代表王耕捷:山水不挡追梦铁路人

    云南铁路已从昔日全国路网的“边陲末梢”转变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铁路枢纽。见证这样历史性的变化,我很骄傲!

  • “复读改应届”的艺人,有关部门不妨去查查

    自从有了微博热搜,有的艺人是求之不得,而有的艺人是避之不及。近日,《声入人心》第一季出道选手仝某因为一场直播,猝不及防就“火”了,不仅登上热搜,还引发了非常大的争议。他在直播中与粉丝聊起高考话题时,自曝当年自己心仪的一所大学不招“往届生”,于是他便通过一些方法,把自己变成了“应届生”。

  • 【你有多美】中国抗疫专家组为津巴布韦留下“拯救生命的礼物”

    中津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今年是两国建交40周年的重要年份。为帮助津巴布韦更好地应对疫情,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湖南省卫生健康委选派的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于5月11日来到这个南部非洲国家过去两周里,这支“中国军团”里的12位专家驱车上千公里,与当地医护人员分享抗疫经验,向当地医疗机构提供防疫建议并捐赠医疗物资。

  •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航天“新生代”展现奔涌的青春能量

    五月的哈尔滨,丁香竞放。不久前,以紫丁香命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荣获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成立于2012年的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以卫星技术研究所为依托会集了100多位来自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等不同学科的追梦青年,他们胸怀理想、勇于追求、协同创新、集智攻关,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生代”接力者,他们向梦而行的执著身影展现着奔涌的青春力量,让人欣慰、令人鼓舞。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