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村并居,绝不能强制“农民上楼”-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合村并居,绝不能强制“农民上楼”

乔金亮
2020-06-05 09:06:09  来源: 经济日报

  合村并居是牵涉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大事,是农民利益的深刻调整,涉及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分配、农村集体与农户利益分配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顺应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条件,提高农民对关系其切身利益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参与度,使合村并居成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选择

  日前,某省自然资源部门提出,将编制全省村庄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全省合村并居规划指导,稳妥推进合村并居。此前,已有一些地方花费大量财力推动合村并居,引发社会关注。笔者认为,合村并居、村庄撤并,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尊重农民自身意愿,科学规划、顺势而为、稳妥推进,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

  所谓合村并居,就是拆除农民住房、合并原有村庄,建立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集中住进楼房。在城镇化形势下,合村并居有其合理性。有些地方村落过散过小,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各项公共服务的到达成本高,不利于村庄长远发展。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空心村比例在提高,有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范围大,房屋空置率高,存在土地浪费情况。整体看,无论是城镇化进程还是农村经济发展,都需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合村并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必须看到,合村并居是牵涉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大事,是农民利益的深刻调整,涉及地方政府与农民利益分配、农村集体与农户利益分配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地方一哄而上,重点不是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而是在土地资本化上下功夫,瞄着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一些地方由于监督不力,未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致使农民利益受损。一些地方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风光也失去了。

  分析起来,很多地方之所以推动合村并居,原因是农民上楼后,节约出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按照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可以换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这是土地财政的来源之一。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一些农民之所以不愿意,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有的是不愿放弃祖辈一直居住的宅基地;有的是对退出宅基地折价的金额不满意;有的是担心住上楼房后,生活成本提高不少;有的是觉得种地不方便,得骑着摩托去种田,农机和粮食也无处存放。

  可见,村庄合并、集中居住本身并不难,难的是真正解决好农民的生活保障,不能因为上楼居住而使其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受到影响;难的是让农民群众明白这种变化的意义,并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使得调整更加科学合理、平稳有序,真正做到“合村又合心”;难的是要做好配套的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现实中,尊重农民意愿并非一句空话。要顺应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条件,提高农民对关系其切身利益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参与度,使合村并居成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选择。正是基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

  当前,尤其要防止种地农民被上楼。合村并居要因地制宜,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搞。毕竟,在相当多的传统农区,农村的主要产业仍然是农业。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分化特征,对于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缩减、哪些村做大,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做到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必须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把城市建设的做法照搬到农村,大搞合村并居、撤村并居、集中上楼。否则,不仅会使村民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组织的基础逐渐丧失,也违背了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要义。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