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入法仍落地难令人深思-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公筷公勺”入法仍落地难令人深思

余明辉
2020-06-10 13:59:56  来源: 东方网

  6月1日起,“公筷公勺”地方立法在甘肃正式施行。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许多餐馆酒店,公筷公勺仍然处于走在“路上”、停在“嘴上”、难以落实到“餐桌上”的尴尬境地。(工人日报6月9日)

  小餐桌引领“大文明”。稍有了解的都知道,推广“公筷公勺”不是新词,钟南山院士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建议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或每人有专用碗筷。”而今年这场疫情,再次把这个老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有统计显示,很多新冠病毒感染者正是通过家庭聚餐感染的,感染人群往往是整个家庭、整个家族,令人痛心。非但是新冠病毒,合餐制共用菜盘、同碗筷、相互夹菜等方式,还给乙肝等许多传染性病毒制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由此,推广公筷公勺具有重要意义。

  也正因为这样,今年疫情发生后,全国很多地方如上海市、广州市、潜山市、云南省、北海市、海口市、滁州市、衢州市等都举行了不同形式的类似推广“公筷公勺、做文明人”的倡导活动。然而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推广“公筷公勺”仅靠道德层面的倡议还不够,需要通过入法等强制方式,才可能有更好的落实。也因此,包括甘肃等地呼应社会期待,对“公筷公勺”及时进行了立法规范,被社会寄予了不少的期待。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就甘肃“公筷公勺”入法且自6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的表现看,“公筷公勺”执行的并不理想,甚至还没有前段疫情严重期间“公筷公勺”执行的好,这无疑令人深思。

  推广“公筷公勺”,离不开充分的法制宣传。由媒体的报道不难看出,甘肃相关地方在“公筷公勺”已经入法实施的情况下,一些饭店、个人仍不执行相关规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对这一规定根本就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但详细内容并不了解。无知者无畏,“公筷公勺”入法仍落地难,可以想象。

  推广“公筷公勺”,破除陋习需要久久为功。记者调查显示,甘肃一些地方在“公筷公勺”入法实施后,很多饭店都知道相关的规定,但是鉴于国人几千年来的聚集式用餐,以及筷勺使用陋习,害怕强制或提醒使用“公筷公勺”而得罪顾客,所以放弃了劝说和普及。这也说明,在推广“公筷公勺”的问题上,需要相关方面久久为功的破除陋习宣传与努力等。

  推广“公筷公勺”,严肃的法治执行很必要。徒法难以自威。太多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说使用“公筷公勺”已入法,但要想这样的规定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落地,完善罚则执行力度,对违规者及时祭出法律之剑,恐怕也是势在必行。

  概而言之,“公筷公勺”入法仍落地难,其实警示的是有关方面在把握入法不等于落地实施原则的基础上,就法律实施的人文环境、具体法律宣传与执行的力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并及时查漏补缺,用相关科学严肃的配套工作,促进这一规定的尽快更好落地。

  当然,从另一个维度讲,对甘肃“公筷公勺”入法仍落地难,我们也不必太过忧虑。毕竟,一般法律落地实施情况都相对复杂需要过程,而甘肃“公筷公勺”入法实施时间还非常有限,甚至说刚刚开始,我们对其要给予时间与信心。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甘肃有关方面针对“公筷公勺”入法仍落地难的尴尬,正在采取得力措施加紧深入推行,打通实施“最后一公里”。甘肃要求6月底省级文明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率先全面实施文明餐桌;9月底前,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施“公筷公勺”;12月底前,全省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全面覆盖。让我们耐心和拭目以待。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