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面授权,APP就不能用?-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不全面授权,APP就不能用?

鲍南
2020-06-12 10:11:31  来源: 北京日报

  手机中那些暂时没有被打开的APP在干什么?它们可能在悄悄窃取你的隐私。有人通过手机APP启动记录功能发现,许多APP频繁“自启动”,读取用户信息,有的甚至在十几分钟里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

  APP越界现象由来已久,很多用户深受其害。对此,有关部门多次展开专项治理行动,各种“小作坊”生产的APP逐渐绝迹。但这一轮的曝光证明,大公司未必就有高操守。许多窥探用户隐私的APP都是当前一些互联网巨头旗下的拳头产品。或许也正是基于自身的垄断地位,这些互联网公司有恃无恐,直接将用户协议变为“霸王条款”。正如有用户所言,“今生撒过最大的谎莫过于‘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下载一款APP后,必须同意十几项与自身业务无关的权限申请,否则APP就无法运行。这么多年来,不是没人较真儿。但投诉维权之后,客服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以“等待反馈”为理由搪塞,总之,没有一家运营商愿意真正予以解决。

  明明都是“互联网大厂”了,为何还要在用户隐私上“耍流氓”?说到底,还是为了一己私利。近些年,互联网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广告投放的精准度,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电商平台,都在竭尽全力收集用户信息。另一方面,频繁的自启动也有助于提高APP“日活跃用户”数量,营造出红红火火的观感,以便进一步吹大估值、抬高股价。曾有业内人士披露,是否包含“灰色流量”能让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口径相差两个数量级,具体用哪个可以“根据财报需求来调节”。说白了,窥私早已成了行业潜规则,互联网公司之间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随着“马太效应”的增强,互联网行业的“寡头病”症状愈发明显,单纯的市场竞争和用户评价已经不足以对其形成制约,急需外部监管力量的全面介入。别的不说,至少先要解决用户不全面授权,APP就无法使用的问题。特别随着民法典的颁布,“个人同意是他人能处理个人信息的法定条件”应该具有更多现实支撑。期待有关部门重拳出击,别再让后台里的APP“信马由缰”。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