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江偷捕现象必须严查重罚-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对长江偷捕现象必须严查重罚

苑广阔
2020-06-17 11:25:33  来源: 检察日报

  从2020年1月1日开始,长达十年的长江“禁渔令”开始实施。目前,“禁渔令”实施已近半年,但记者近期暗访发现,长江偷捕鱼类现象并未禁绝,特别是“江鲜”仍在暗中交易,有的一公斤能卖6000元左右。暴利驱使下,对长江鱼类的捕捞、运输、销售,已经形成完整的黑色地下产业链(6月15日新华网)。

  长江“禁渔令”颁布后,曾被社会各界人士寄予厚望,认为可以让长江遭受严重破坏的生态资源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然而,长江“禁渔令”实施半年,来自长江的各种“江鲜”仍在半公开地出售,素有“长江三鲜”之一之称的刀鱼,价格最高时一公斤更是卖到了6000元。

  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正因为有了政府颁布的长江“禁渔令”,所以客观上导致很多非法捕捞、贩卖长江水产品的人把其当成了一个营销的噱头:你越禁止捕捞,那么市场上的“江鲜”就越少,则卖的价格也就越贵。而价格越贵,在暴利的刺激之下,一些人越要铤而走险去非法捕捞、贩卖,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反而对长江里面的各种鱼类资源、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和破坏。

  这么说,当然不是认为长江“禁渔令”不应该颁布,而是颁布以后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才是关键。按照业内专家以及生态保护人士的说法,要想真正让长江“禁渔令”落到实处,就要对非法捕捞的现象严查重罚。所谓严查,就是加强对长江巡视、保护的力度,而这首先需要改变目前长江沿线各城市渔政部门人员不足、装备落后的问题,加大对长江鱼类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与此同时,要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对捕捞、运输、销售、餐饮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只有对黑色地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各个击破,让捕捞者得到应有的处罚,该经济处罚就经济处罚,该判刑入狱就判刑入狱,让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迫使他们收手,也才能真正斩断这条黑色地下产业链。

  此外,对于祖辈以打鱼为生,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为了生存不得不违反“禁渔令”的社会群体,要由政府和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转型。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