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熬夜”不需要更多科学理由-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民生

“不要熬夜”不需要更多科学理由

唐伟
2020-06-23 09:16:0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细胞》上的研究报告称,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长期熬夜致死,问题不在大脑或心脏,而是在肠道。长期熬夜之所以会引发过早死亡,是源于氧化物在肠道内的蓄积。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通过主动清除动物肠道内的氧化物,即使长期熬夜,其寿命也和保持正常作息的动物没有差异。(6月22日《科技日报》)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猝死人数超过55万,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1000多人猝死,而且猝死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有一些年轻人日常除了有一点累感外,身体似乎并无其他任何症状,但却不经意间离开人世,生命戛然而止。人生处处充满着意外,而在造成年轻人死亡原因中,猝死竟已成为仅次于自杀和意外死亡的第三大杀手。

  诱发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直接和最普遍的原因就是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熬夜现象越来越普遍,除了在职场打拼的人不得不经常性加班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本该睡觉的时候,选择了疯狂追剧、看球赛、打网络游戏,“偶尔疯狂一把”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熬夜引发的猝死,直接病灶不是大脑、心脏和心血管疾病,而是氧化物在肠道内的蓄积,使细胞不能从外部吸收营养,继而导致细胞死亡,使组织器官衰老甚至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及肿瘤等200多种疾病。这个方向性的结论,颠覆了公众的传统认知,也为未来的治疗找到了方向。这虽是一个乐观的消息,但也不排除一旦有了针对性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一些人会更加肆无忌惮地熬夜。

  随着近年来熬夜猝死的案例增多,越来越多人提倡“不要熬夜”。“愿你的奋斗迎着凌晨的朝阳,愿你熟睡的背影喜对安静的月亮”,不知何时,“睡一个好觉”竟成了奢侈品。当科学家揭示了熬夜猝死原因的研究结果,尽管令人鼓舞,但实际情况也许会比预想中还要糟糕。之前因为面临生命危险,对一些人还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可是一旦有了确切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一些人就会不再节制,而是放纵自己熬夜,甚至陷入到熬夜的恶性循环中。

  根据熬夜的成因差异,业界对其进行了比较形象的分类,比如因为要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而不得不晚睡的行为被称为“被迫式熬夜”,已经习惯了晚睡的行为被称作“习惯式熬夜”,还有一些明知熬夜危害却依旧熬夜的年轻人也不甘落后,为自己贴上了“报复性熬夜”的标签。前两种熬夜都很容易面对和处理,但一个人明知熬夜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也并无熬夜的必要性,却进行带有自残式的“报复性熬夜”,对于这类行为方式产生的动因,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睡觉时间减少对现代人来说并非好事,但自我放纵式剥夺正常的睡眠,颠倒生物作息时间,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病态,一旦形成群聚效应和文化现象,也会成为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是丧文化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因此,尽管照顾好肠道可免熬夜猝死,但仍别忘了睡觉本身。这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