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环球时报:扎克伯格该是抽打中国富人的鞭子吗
//www.auribault.com 2015-12-03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美国“脸谱”(Facebook)网站CEO扎克伯格与其华裔妻子普莉希拉的女儿日前降生,31岁的扎克伯格1日宣布将捐出自己所持公司股份的99%用作慈善事业,这笔钱按照当天市值计算大约合450亿美元。他在写给女儿的信中深情写道:比起给你留下更大的一笔财富,我们更希望你能够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中长大。

  扎克伯格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偶像,他为庆祝女儿降生近乎“裸捐”再次触动了中国舆论场。除了赞扬他,部分网民也在质疑他这样做的动机,同时很多人联想到中国企业家该如何安排使用自己巨额财产的话题。最近几年,感叹中国企业家财富观念“不健康”、至今未出“裸捐”大慈善家的声音此起彼伏。

  慈善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事业之一。企业家奋斗一生,收获巨额财富,最后将财富捐出来用于公益,这样的人生令无数人感慨。然而这类美好故事目前好像大多出在美国,中国企业家或者在慈善领域悄无声息,或者在投身这一领域后惹出很多麻烦,搞得自己“声名狼藉”。

  对比中美社会的整体慈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美国这一领域的规则已经比较成熟,公众的看法相对稳定。美国的税收等制度安排鼓励向慈善捐款,舆论对企业家的慈善行为非常友善,至少在中国社会开始高度关注公益捐款以来,我们很少听到美国那边传来过轰动的慈善丑闻或争议。

  中国出现巨富还是近年的事情,我们社会里大企业家多为改革时代的综合探路者,他们付出的艰辛和承担的风险可谓是全面的,很多人有商业之外的各种不安全感,他们所处的环境似乎也缺少促使他们认真思考如何处理身后财产最为合适的那种从容。

  中国社会可谓长期贫穷,社会普遍的财富充裕率很低,不同社会阶层的安全保障不够充足和稳定,不同形式的看淡财富尚未流行起来。其实美国“大慈善”的兴起时间也不过百余年,通常认为开始于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巨富捐出财产成立慈善基金会,那已是上世纪初的事情了。财产代代相传曾长期是美国巨富家族的主流文化。

  每个社会如果能出扎克伯格这样的“年轻慈善家”,都会开心和为之骄傲,然而做到这一点却不那么容易。除了公众对财富的态度能提供道德牵引力之外,如何让企业家们捐出财产后感觉到更多的荣誉和安全,同时这样做将有利于他们继续从事钟爱的事业,而不是捐了钱后会损害他们影响力的根基。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社会建设。

  因此有扎克伯格是值得羡慕的,但或许我们不应该把扎克伯格等人的慈善例子作为抽打中国企业家的鞭子。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与美国处在不同阶段,我们需要更完备的制度建设,企业家和社会都需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我们运用财富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让财富得到合理利用,真正用于推动社会进步,中国未来的公益机制有可能未必那么“美国化”,但必须是高度有效的。

  当然,扎克伯格们对中国社会的示范效应总体上非常积极,他们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财富的终极涵义,不啻是给中国富豪们“上了一课”,也会激发中国社会的更多思考。人和社会都有美好的一面,如何在不同时期把这些美好调动、激发出来,这或许是社会治理的永恒主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