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欧洲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一直保持谨慎立场,曾公开表示“不选边站”、“不持立场”。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欧洲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发声、说三道四。这一动向无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更有损于中欧之间的传统友好关系。
今年4月11日,在日本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发布了一份《海洋安全声明》。这份声明虽然没有点名,但第一次提到了中国在南海推进所谓“军事基地化”,并表示“强烈反对”。这是G7外长会议连续两年发表海洋安全问题的声明。
有分析人士把今年的声明同去年的做了比较,认为今年的调门明显高了许多。关于东海和南海问题,去年使用的措辞是“关注”,对单方面加速地区紧张的行动表示“担忧”。而今年的措辞是对现状表示“担忧”,而对单方面行动“强烈反对”。今年的声明还具体提出了军事设施化等问题。可见,G7在南海问题上不仅提高了调门,而且针对中国的倾向更加鲜明。
这一声明在日本伊势志摩5月27日举行的G7首脑会议得到确认。首脑会议发表的宣言表示同意《G7外交部长对海洋安全的声明》,强调“各国应基于国际法律来提出和阐明其主张,避免采取可能制造紧张局面的单边行动,不使用武力和威胁的方式来尝试推行其主张,支持通过包括司法程序或仲裁在内的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透过G7声明不难看到,这是日本凭借东道主的便利条件,拉拢G7其他成员加入“反华大合唱”中。在G7中,除了美国、日本和加拿大之外,其他成员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是欧洲大国。欧盟作为地区组织,也参加G7会议。因此,欧洲在G7中并非任人摆布的角色。如果欧洲没有相同的政治意愿,七国政府也很难连续两年在南海和东海问题达成共识,发表有关的正式文件。
英法两国先后发声在欧洲国家中,英国和法国的言论显得格外突出。
今年1月8日,英国和日本外长和防长定期会晤(即2+2磋商机制)就南海局势发表了一份声明,要求对“加剧紧张的活动”采取克制,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纠纷。声明表示,反对在南海“威吓性的单方面行动”。声明还强调,菲律宾提出“国际法庭仲裁具有法律约束力”。日英2+2机制是2014年5月日本首相安倍访问伦敦时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决定的。在去年第一次2+2外长防长会晤中,英国国防大臣法伦明确表示,“英国希望更多地参与亚太等地区事务”。日本外务省则表示,日本把英国视为“相当于美国的伙伴国”。双方就联合研发武器、加强军事交流等方面达成协议。
英国首相卡梅伦不久前出席G7峰会期间,则公开为所谓“仲裁案”帮腔。他要求中国尊重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将要做出的仲裁。他说,“对于这起仲裁案,我们认为世界有一套规则是符合英国利益的,我们希望鼓励中国成为基于规则的世界的一部分”。
法国也不甘落后,在南海问题上明确表态。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昂6月5日在新加坡召开的亚洲安全会议(即香格里拉会议)上发表讲话,对当前南海局势表示担忧。他说,“对于法国和欧洲而言,这不仅关乎在该地区的经济和贸易利益,而且关乎维护国际秩序和法治”。他说,“如果海洋法今天在南中国海得不到尊重,那么明天其在北极、地中海或者其他地方都将受到威胁”。勒德里昂呼吁欧洲各国的海军在这个地区保持“常规和可见”的存在,以维护海洋法和航行自由。他还表示,不久之后他将提供其关于欧洲各国海军定期巡航提议的更多细节。
外国媒体指出,“尽管这位法国国防部长没有明确指向中国,但是他的言论直接构成了对北京几乎不加掩饰的指责”:“法国的立场标志着针对中国的这条战略性航道的强势战略的最新国际压力”。
美国向欧洲施加压力欧洲频频发声、试图介入南海问题,这显然是美国施加压力的结果。去年7月,正当美国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不断加剧的时候,美国国防部主管南亚及东南亚事务的副部长助理希尔莱特说,华盛顿欢迎欧盟有关南中国海领土争议应以和平方式解决以及应尊重国际法的呼吁。他强调说:“如果欧盟能在支持这些原则的时候态度更加明确一些,那将会有所帮助。”评论指出,这位官员罕见的表态表明,美国敦促欧盟就南海争端放弃原有立场,而采取“选边站”。
一些分析评论指出,美国敦促欧洲介入南海局势是奥巴马总统实施“再平衡战略”的结果。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发表詹姆斯敦基金会研究员马蒂斯的文章,呼吁美国政府把“欧洲拉入亚洲再平衡之中”。奥巴马执政后实施了“重返亚洲”的战略,但是这一战略令欧洲感到担忧,因为欧洲长期以来是美国安全战略的重心。近两年,美国修改了这一提法,改变为“再平衡战略”,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意识到欧洲在这一战略转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国际共和研究院欧洲地区副主任安东尼·张提出:“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应忽视欧洲。”他认为,欧洲有可能对美国“再平衡战略”提供帮助。欧洲是国际法的故乡,“那就让欧洲做些法律方面的事情,间接地帮助越南和菲律宾”,这也有助于“美国进入亚洲的海洋”。他还建议,美国可以把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和西印度洋的安全防务交给欧洲负责,自己集中力量负责太平洋和西孟加拉湾。
最近几年,欧洲遭遇了债务危机、乌克兰战争、难民危机、恐怖袭击等多重冲击,处境十分困难,其国际地位明显下降。乌克兰危机导致欧洲重现“新冷战”局面,在西方同俄罗斯尖锐冲突中,欧洲依赖美国的诉求明显回升。欧洲国家对外贸易是根本,保持国际海域通道的畅通是欧洲的普遍诉求。在美国的恶意炒作下,似乎这个地区海域通道受到威胁,于是引起欧洲的不安。这两个因素显然是迫使欧洲屈服于美国压力、试图介入南海局势的原因。
同时也应当看到,欧洲同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战略利益的冲突,并且双方战略需求也在增强。当前,欧洲经济处于艰难的恢复期,欧洲国家希望在中国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给本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因此,欧洲各国对“一带一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力争从中得到实惠。一些评论尖锐指出,欧洲作为域外国家,试图追随美国直接介入南海问题,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轻率举动。
钟 声:美国要为亚太安全做有益之事2014-04-10 |
金采薇:南海搅局,所为何事2014-05-30 |
中工时评:排放标准严于欧美,苛刻吗?2014-06-04 |
汪嘉波:欧洲安全不能靠美国提供保证2015-02-08 |
杜 梨:西方世界反恐必须找准源头抓根本2015-11-18 |
2016:世界最需要在“合”上下功夫2016-01-04 |
为何美国人总觉得政府对外软弱2016-03-01 |
安倍外交组合拳旨在修宪意在中国2016-05-09 |
俄罗斯怎可能就南海给美国帮腔2016-05-23 |
南海仲裁应退场,解决争端须对话2016-05-3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