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6月19日下午,前驻法大使、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原本应该出现在北京东三环的这间会议室里,就“民间外交”这一主题作发言。然而,在18日的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77岁的吴建民大使不幸罹难。本来的研讨会,变成了一场吴建民大使追思会。(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资深外交官吴建民不幸罹难,车祸让这个曾经饱受争议的外交学者再次从幕后走向前台。车祸带走一个鲜活的生命,但是因此而衍生出来的话题却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刺激了再生舆论的产生。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于吴建民本人,无论恨他的还是爱他的,此时此刻都应该有一个终点,但现实却是相反。作为一个正常人,当听闻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罹难,应该有的情绪应该是惋惜和悲痛,而不是恶语相向。中国人历来喜欢为逝者说好话,中国更讲究死者为大,不管此人生前的行为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在生命前面,请保持足够的尊重。
作为中国外交领域的一个资深外交家,不可否认的是,吴建民的言论和理念确实不被很多人接受,他的离去也引发了中国外交领域的大讨论,痛惜哀悼有之,攻击谩骂也有之。有多少人爱他就有多少人恨他,有争议有分歧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讨论,但攻击谩骂绝不是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在人已离世的情况下。在生命面前,请给予他足够的礼遇,以一个中国外交官的身份。
观点有不同、立场有偏差、理念有区别,这才是真实的中国,中国不是天堂,中国是人间。外交领域也是一样,无论是鸽派还是鹰派,都有存在的理由,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有正常讨论的空间。人们对吴建民的印象可能大多还是它与其他不同声音的争辩,无论是与罗将军的辩论还是与胡总编的隔空对战,也只是两种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合理表达。
没有人是极端正确的,也没有人是极端错误的,吴建民自己也曾说过,他并不是绝对正确,也很坦然地接受外界的质疑。我们不去评论吴建民的外交理念是否契合、或者适合现在的中国,但不可否认的,吴建民是中国外交发展史的见证者和建设者,也是特定时代下中国外交思维变化的亲历者。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崛起的发展史,你可以不屑于他的理念,但不能否定他也是推动中国外交发展进步的一份子。从弱国外交的屈辱中走出来,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努力和坚守的结果,对于时代的发展,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争论的声音越多越好,但是动辄问候祖宗就丧失了做人的底线。
吴建民以自己的经验来谈外交,或许有不甚人意之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我们都应该以开放的姿态来看待社会,更加包容性、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外交官要胸怀祖国,更要胸怀世界,有人说吴建民的离世是中国理性外交的一大损失,这点不做过多评价,但外交领域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才可以让我们尽可能避免大的决策失误。中国需要有不同的声音,需要有不同声音的人,更需要有不同理念的外交官。
柳 森:“二线城市”真的热了吗2014-02-14 |
检察日报:杜绝违法用工亟待法律强力执行2015-02-04 |
郭雪营:结婚证变离婚证,“瞎作为”何时休?2015-07-30 |
蒋欣怡:应对海淘潮,国货当自强2015-11-23 |
一斤小葱15元,菜价回落待何时2016-02-17 |
“女儿狂扇老母”呼唤“病有所护”2016-02-22 |
“女儿狂扇老母”别把怨气撒在老人身上2016-02-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