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安倍经济学遭遇政治“天花板”
刘军红
//www.auribault.com 2016-08-05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安倍政府2日在临时内阁会议决定了规模达28.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2万亿元)的“实现对未来投资的经济对策”,试图通过重启“安倍经济学”彻底摆脱通缩。但“经济对策”未抓准日本社会主要矛盾,难以摆脱撒胡椒面似的“政治秀”属性。

  首先,经济对策的“面子工程”特征明显。本轮经济对策的形成始终表现出“给人看”的特点。年初以来,安倍围绕G7峰会搞了一连串“经济秀”,虽遭各家白眼但深得市场“理解”,达到了刺激景气、烘托选情的政治目的,使“安倍经济学”成为“安倍政治学”的工具。

  但参院选举胜利并非“安倍政治学”的终极目标,而只是新起点。安倍的下一目标是确保执政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安倍经济学”及其所有政策手段都要为此最后一搏。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当前世界经济尚属“平时”而非“危机时期”、日本经济也还未到不救不行地步时,安倍还是不断加码,直至拿出仅次于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对策”,足见该对策所担负的政治任务之重。

  其次,“经济对策”提出的“一体化改革”也不是为解决“中长期问题”。正因要完成的是政治任务,所以该对策提出所谓“对未来投资”的口号,并搞“精准投资”。“对未来投资”着眼于18岁以上有选举权的年轻人:一是给低收入者每人1.5万日元的现金补贴,弥补消费税影响;二是降低养老金保险费率,减轻年轻人负担;三是将养老金交保时限由25年缩短到10年,即缴满10年即可享受养老保险。显然,这些措施对年轻人有很强诱惑力。而“精准投资”直接锁定中央新干线的磁悬浮列车,将其提前到奥运前夕开通,其服务于安倍执政的意图昭然若揭。

  再者,经济对策虽提出“劳动方式和产业结构改革”,但实际改革程度有限。劳动改革虽主张“同工同酬”和避免“长时间劳动”,但仍未将“按小时计工资”改成“按成果计工资”(绩效工资);产业结构改革则仅强调物联网、智能化等第四次产业革命口号,仍未着手变革保守的银行融资制度、僵化的用人创新制度以及杀鸡取卵型的“直接税制”,也未彻底改变阻碍实体投资的制度障碍、解决日本经济社会的中长期结构矛盾。

  从过去三年半看,“安倍经济学”及其创新版推进日元贬值、股价上涨,服务于大资本的政治倾向显而易见。而此间,日本经济总量并未改变泡沫崩溃后总的停滞趋势,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不升反降。“安倍经济学”的政治工具属性决定其无法解决日本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面临无法逾越的政治界限。(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