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今天,我们该如何赢得和平?
程亚文
//www.auribault.com 2016-08-16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七十一周年纪念日。

  1945年8月16日,《大公报》用杜甫的一首诗句,做了当天题为《日本投降了》的社论开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当时报纸想要找若干大字做标题,可是字盘里最大的字都嫌小,无奈之下,只好请华北有名的金石家崔永超先生现刻现用。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前,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就已经在中国各地流传,驻在重庆崇文镇的《大公报》记者陈纪滢,记载了当时他在一家小杂货店看到的画面:当这家杂货店的一台十分稀罕的收音机,播放出日本将宣布投降的新闻时,不一会儿工夫,商店门前便被大量人群挤满,每个人都表露出欢欣的表情。而在延安,1945年8月15日的《新华日报》,发表了萧三的一首诗《延安狂欢夜》,诗中写道:尽管已经吹过熄灯号,人们大半已经就寝,忽然山上山下,到处锣鼓喧天。

抚今追昔保持独立自强是关键

在日本投降之际,中国各处无分党派、信仰,情不自禁流淌出来的欢喜场景,充分表露了中国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这场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巨大代价,通过殊死抵抗和反攻,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曾被日本割占的宝岛台湾得以收回,一洗往日奇耻大辱,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回顾战争历程,中国人在紧要关头,放下党派歧见,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展现出来的高昂爱国热情、高度组织能力、高涨战斗意志,是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最大保证。同时,中国人民的抗战,也得到了美国、苏联等国家的援助,国际力量汇入到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大合唱,极大鼓舞了中华民族与日本军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决心。

  抚今追昔,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中华民族的最大启示,是保持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争取最多最大的国际社会支持,乃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不二法门。这一点,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如此。

正视中日关系的波澜

七十多年后,战争似乎已经远去,然而,对战争的不同记忆、对历史的不同解读,以及现实国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激烈动荡,都在提醒人们要保持稳定的和平和防止战争重演,仍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所有值得重视的事态中,中日关系近年来的持续趋冷,尤其引人注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日之间曾有过相交甚睦的时期,两国一度还以“一衣带水”来形容彼此应该维持的友好关系。中日同为东亚区域的两个大国,这两个国家如果能像曾经是敌人的法国与德国那样,在战后联手为欧洲设计一体化的未来,这不仅将是亚洲之幸,也是这两个国家之幸。可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常见的关系模式,已经转变为争吵争吵再争吵。更为严重的是,日本近年来还明显以中国为敌,在很多关系中国利益的国际事务上,都处处与中国作梗。导致中日关系“向下沉沦”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日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对战争的反思,一直很不彻底,对以往侵略中国和其他国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仍遮遮掩掩、态度暧昧,有时甚至一口否认。这些年来,无论是在历史教科书、南京大屠杀还是在慰安妇问题上,日本都没有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有意无意掩盖历史真相、模糊战争罪行。日前刚刚出任日本防卫相的稻田朋美,就曾多次宣称侵华日军在南京所谓的“杀人比赛”是虚构,对侵华史实避重就轻、讳莫如深。更甚为之,近年来,日本还刻意通过宣传国内曾受原子弹轰炸的经历,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模样,进一步混淆了战争是非。

  日本对现实的理解,也对中日关系的改善形成了障碍。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大多数时间内,日本都是以“全面先进”的面貌,与周围国家交往的。而在近些年间,随着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以及日本对外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减小,日本对中国的心理优越感也逐渐丧失,对中国在亚洲和世界扮演越来越活跃的能动角色,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也构成了日本决心“对抗”中国的重要动因。

  二是受制于国际大格局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中日关系还难以抵御国际上的风吹草动。自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西方国家已难以维持以往的强势地位,美国霸权也表现出衰败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防范随着中国兴起冲击其货币霸权、保持其“世界第一”的国际地位,开始实施以亚制亚政策,有意激化周围国家与中国的矛盾和冲突,将其他国家从中国身边拉开,使近年来进展良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受挫。为防止东亚经济脱离美元控制,美国近年还竭力拉拢日本等东亚国家加入由其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与六七年前欣欣向荣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相比,当前的东亚经济整合已经遭遇寒冬,东亚三个重要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曾经共同探索多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如今也已陷入停顿。这当然与中美关系的波动密切相关。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的那样,中日关系总是随中美关系起舞,中美关系好则中日关系好,中美关系差则中日关系差。世界政治的总体面貌,也决定了中日之间要形成健康良好的关系形态,极为困难。

  对中日关系仍应从长计议尽管目前的中日关系仍差强人意,然而,在纪念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一周年之际,中国人还是应该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积累智慧,而不是以延续仇恨为目的。历史的心结再怎么难解,也还是要想出办法来慢慢化解,否则,让战争再次重演,那不仅是中日两国之殇,也是整个人类之殇。

  在未来时段内,要推动中日关系向好转变,需要把握原则与策略的平衡。一方面,中国政府和人民无论如何也不会宽纵日本否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对外侵略历史的企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前日本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勇敢面对侵略历史,承认战争罪责,谨守和平宪法,坚持和平主义路线,牢记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惨痛损失,汲取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冒险政策失败的历史教训,并尊重战后国际规则尤其是东亚地区国际秩序,使世界各国人民、东亚各国人民,尤其是中日两国人民长久共享和平发展与双赢互利之福。

  另一方面,中国也要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最终使中日关系解套树立起充足信心。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让中国在国际社会有了不可小觑的能动空间。过去若干年间,中国通过海外维和、公海护航、灾难援助等形式,已经逐渐转变为国际生活公共品的一个重要提供者。而在近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举措,既为自身长远发展谋出路,也为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与和平找前景,在这方面的努力,举世瞩目。

  当中国越来越是以一个国际社会的建设者的面貌频繁出现于国际舞台时,中国也以向国际理想主义的回归和重构,回应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疑虑,这也是与当年日本式的国家利己主义的显著差别。以这种胸怀和自信为依托,中国仍可风物长宜放眼量,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要有长远的谋划和良好的预期。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