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沉着应对东南亚国家“再平衡”
许利平
//www.auribault.com 2016-11-16 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之后,东京又迎来另一位东南亚国家领导人——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据《日本经济新闻》15日报道,纳吉布计划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经济相关人士举行会谈。关于力争2026年开通的吉隆坡至新加坡之间的高铁,纳吉布夸奖新干线并期待日本企业参加招标的表态着实令日本舆论很兴奋。

  最近,东南亚领导人相继访问中国美国和日本,争取他们所需的经济与安全利益。而且杜特尔特与纳吉布都是先到中国再去日本,在大国之间“走钢丝”、“玩平衡”的色彩明显。面对东南亚国家多方下注,作为东南亚陆上和海上最大邻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当下东南亚国家在大国之间多方下注,本质上是另一种“再平衡”。

  一方面是源于外部因素。目前,因为世界经济几年来一直不景气,导致西方大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受损。同时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相对优势下降,给“再平衡”留下了空间。例如,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日对中国的结构优势已悄然发生变化,而这一变化的结果体现在中美日对东南亚投入存在着“温差”。

  同时,未来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新政府对亚太政策不确定性,给东南亚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提供了“窗口期”。美国大选表明,美国选民对国内和外交政策存在尖锐分歧,美国新政府如何弥合这种分歧存在一定难度。TPP的挫折以及“亚太再平衡”的“颓势”,给东南亚国家加强与美国合作投下了“心理阴影”。

  另一方面是内部因素,即东南亚国家追求现实利益的需要。东南亚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为第一要务。而在政治转型中,通过选票政治上台的新型领导人,更多把目光放在国内议题,聚焦发展任务,把吸引大国援助,引进大国投资作为“务实外交”的优先议题,以增强其执政的基础。

  面对东南亚国家的多方下注,笔者认为,应该沉着应对、综合施策。

  首先,冷静面对西方媒体的“哀兵”之策,做大中国与东南亚务实合作的蛋糕。10月3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题为《紧跟杜特尔特,马来西亚成为拥抱中国的又一个亚洲国家》文章,明确指出,“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对中国的点头强化了美国衰落、中国不可阻挡地崛起的地区话语体系”。10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发表题为《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寻求与中国加强军事关系》,宣称“眼下,西方对北京试图令亚洲国家脱离华盛顿轨道的担忧日渐加深”。

  上述西方媒体的报道,表面上是“哀兵”之策,本质是为美国强化“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争夺在东南亚影响力摇旗呐喊,是冷战“零和思维”惯性使然。

  中国应该继续推进与东南亚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澜湄合作机制、“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战略对接蓝图等,做大中国与东南亚合作蛋糕,夯实利益共同体基础。

  其次,与东南亚国家的分歧需要冷静、妥善处理,防止被一些国家操纵和利用。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分歧。这种分歧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交往时客观存在的,是正常国家间关系难以避免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东南亚双方应当从战略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彼此分歧,而不应该使双方的分歧政治化,扩大化,影响双边的全局关系。无论是领土争端,还是历史遗留问题,双方都应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态度,开展对话与沟通。一时解决不了的分歧,可以暂时搁置,等时机成熟后,再加以妥善解决。中越陆地边界分歧和平解决的经验,充分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智慧和能力解决彼此分歧。

  当前,最重要的是必须防止中国与东南亚的分歧,被局外大国加以操纵和利用。此前已有不少例子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歧并不大,但是其他一些国家势力利用当地国的NGO组织或媒体将分歧放大,在当地国民众中形成误解,干扰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氛围,破坏双边合作的深化。

  第三,增强彼此认知,推进中国对东南亚的精耕细作。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虽然是邻居,但大都表现为“近而不亲”,主要是双方更多通过“第三眼”看待对方,彼此深度了解与想象存在一定的落差。

  东南亚国家地处亚洲东南部,按照人口与面积,大部分国家的规模,不亚于欧洲,属于世界上中等规模以上国家。但与中国这个“巨型”国家相比,它们显然属于“小国”。出于保护“小国”利益的心理,东南亚国家对任何大国向其“格外靠近”具有天然的“排斥心理”,担心被某一个大国“控制”,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心理准备。因而,中国经略东南亚,需要“润物细无声”,精耕细作。多一些“拨动对方心弦”的深入考察及人文交流项目,少一些“华而不实”的走马观花式观光项目。

  总之,中国与东南亚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中缅“胞波情谊”、中菲“压舱石故事”、中马“汉丽宝传说”、中印尼“郑和故事”等,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友好见证。中国与东南亚是好邻居、好伙伴,双方密切交往应是常态,而不是“另外”,更不是“东南亚倒向中国”。我们也乐见美、日等国加大对东南亚的援助和投资,但不是把东南亚作为遏制中国的“棋子”。少一些零和游戏,多一些合作共赢。(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