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文系求学算起,我已经学习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40余年。还记得当时身为大学生的我,努力去理解《人民日报》关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道。从那之后,无论是作为学者、驻华外交官、商人、议员、外长、总理,还是现今的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主席,我对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关注从未停止。
过去近40年,中国飞速走过了不平凡的旅程。当我开始学习中文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澳大利亚相差不大,而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均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7亿多人脱离了贫困。单凭中国取得的成就,联合国在2015年就基本上实现了其千年发展目标。这些成就无论以何种方式评估都是令人震惊的,所有中国人都应为此感到自豪。这是中国领导人持之以恒,坚持对内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对外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成果。这种政策上的连续性也将是中国在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必须实施新的经济改革,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让西方人印象深刻,它反映了中国对经济挑战的理性分析,中国要从低工资、劳动密集、高环境成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高收入、高技能、创新驱动以及环境可持续的新增长方式。这需要大量培植服务业和国内消费需求,企业也必须越来越有创新精神。这又是一次严峻的政策挑战,就像以前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时打破“铁饭碗”一样,此轮改革也要在相当大程度上破除既有的东西,破了才能立。从长远看中国和世界都将因此获得巨大的改革红利和经济效益。
令人深感鼓舞的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表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国际社会来说,过去5年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欧、美表现不佳。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世界经济强劲复苏的开端,允许改革生根发芽,并适时开花结果的国际环境颇为成熟。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国际社会经常提起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富强,中国将如何在世界上使用其财富和力量。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为此提供了答案。
我最近在牛津大学开始了一个关于“习近平世界观”的新研究项目。了解中国在未来如何参与国际事务对当今整个世界来说很重要,就像中国了解世界如何看待其在21世纪的全球角色一样重要。
习近平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和迫切的全球对话的有用起点,来探究如何维护全球在21世纪的共同繁荣和安全。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任重而道远。但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作者为澳大利亚前总理)
人民日报: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2014-11-17 |
国 平:中国“新常态” 世界新机遇2014-12-13 |
朱剑红:改革路上 不断迈新步2015-01-05 |
杨 涛:油价下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5-01-09 |
新一轮改革将释放巨大红利2015-05-20 |
张晓晶:中国经济改革的大逻辑2015-09-21 |
谭浩俊:TPP对中国并非洪水猛兽2015-10-08 |
李 拯:以“两个来自于”增强发展自信心2015-12-01 |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确保良好开局2016-01-25 |
砥砺奋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2017-10-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