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能否留住战略清醒?-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国际

新德里能否留住战略清醒?

钱峰
2020-06-22 09:22:22  来源: 环球时报

  上周,中印两军边防部队在边境地区发生了数十年罕见的暴力冲突,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在中印边境局势紧张之际,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日前在哥本哈根举办的一次视频峰会上,却公开指责中国制造中印边境紧张,俨然一副“大哥帮小兄弟”撑腰拉偏架的架势。与此同时,一些印度媒体、战略界人士也出谋划策,呼吁政府重置外交政策,“与美国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以共同对付中国”。在外拉和内压之下,印度面临外交政策的重大抉择时刻。

  首先,蓬佩奥此时跳出来煽风点火不足为奇。这一举动,是多年来美国拉拢印度结成“反华伙伴”既定政策的真实体现,也再次折射出美国反华政客们只要中国有事,“不是幸灾乐祸,就是挑拨离间”的无底线操守,这在南海、疫情等问题上不一而足。

  近来,因为中印边境对峙,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一些地方出现了抵制中国商品的现象,甚至一些印度企业也暂停了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这更让美国人看到可以“从中渔利”,促印度在战略上倒向美国、加入反华阵营的难得契机。不难想见,接下来美国还会加大力度,抛出更大的诱惑,推动新德里在对华政策层面与华盛顿趋于同步。

  其次,毫无疑问,边境冲突事件为中印关系下一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客观上也增大了“推动印度朝美国所期望方向发展”的可能性。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以来,中印两国领导人和社会为尽快将可能偏离轨道的中印关系拉回正轨,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从武汉到金奈,中印领导人的两次非正式会晤更是书写了两国关系史的新篇章。

  今年本是中印建交70周年的大年,两国此前规划的70项庆祝活动有望将中印关系进一步企稳推高。但由于疫情持续不退,社会经济层面承压巨大,印度民间对华负面情绪抬头。而随着疫情对国际安全和经济格局冲击的不断显现,印度高层机会主义心态滋长,对华政策两面性中负的一面凸显。特别是,愈演愈烈的中美竞争与美国方面持续抛出诱惑拉拢,强化了新德里的某种程度的心理背书,觉得中国会避免和印度发生大的冲突,感觉在边界问题上有机可乘。于是,不顾中国的敏感关切,贸然选择在敏感时期、敏感地区修建敏感设施,成为诱发此次流血冲突事件的直接原因。

  再次,不能忽略新德里战略清醒的一面。流血事件发生前,两军重兵对峙已持续一个月,即便特朗普公开喊话称美国愿调解和仲裁中印争端,但莫迪政府也以“两国有能力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予以拒绝。而与此同时,中印通过多轮会谈已进入到分阶段撤军的实质进程,这反映了莫迪政府在流血事件发生前避免扩大事端、尽快稳定局势、不允许边界争端国际化、坚持“战略自主”政策的真实想法。

  当前,中印边境面临的紧张形势仍未缓解。尤其是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下,印度部分傲慢的社会精英与底层民众存在着强烈的对华报复心态,甚至有一种冒险冲动。在试图施压莫迪政府对华示强的同时,意图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其实,如果对照中印两国近来的官方表态,特别是6月19日莫迪本人在全国党派会议上的公开讲话,整个冲突事件的轮廓已经很清楚,即中国没有“入侵印度”,责任在印度一方。

  对印度人而言,美国远在遥远的天边,中国则是搬不走的邻居。中国期望印度继续留住那份清醒,我们不愿与印度为敌的政策没有改变。未来,莫迪政府是放弃“不选边站队”的既往选择,还是继续坚持“战略自主”,这对中印关系下一步演变和发展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这也是中国制定对印政策的重要考量。

(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人物

一周看点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