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孤立中国?结果只会孤立美国自己-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网评

国际

海外网评:孤立中国?结果只会孤立美国自己

2020-06-24 19:56:40  来源: 海外网

【编者按】

  6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举办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关系”线上金台沙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巍认为,面对复杂的中美关系,无论是当前或是在后疫情时期都需要提高警惕,中美经贸摩擦依然有升级的可能。不过,看到问题和风险所在,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中国早已今时不同往日,对冲美方一些鼓吹对华“脱钩”的论调,中国的“工具箱”中有了更多选项。

图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约现场(图源:新华社)

  以下为李巍发言摘编:

  中美经贸关系近日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6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中美贸易协议完好无损”,对此前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关于中美贸易协议“结束”的言论紧急灭火。近日,包括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这样在经贸领域的对华“鹰派”人物也表示,对中美经贸第一阶段协议的进展感觉“非常好”。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美双边贸易额4月份再度超越美国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贸易额,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这给那些鼓吹对华“脱钩”的美国政客上了一课。

  这些新动向都证明中美经贸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中美“脱钩”的难度之大超过了美国精英层的想象。

  不过,当前中美贸易月度数据波动仍然较大,加之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投资、技术、金融等领域对中国的打压态势日益严峻,尤其是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美经济“脱钩”的趋势不可小觑。面对复杂的中美关系,在后疫情时期仍要提高警惕,中美经贸摩擦有可能还会升级。看到问题和风险所在,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中国早已今时不同往日,对冲美国对华“脱钩”,中国的“工具箱”中有了更多选项。

  首先,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应对“脱钩”的最好办法。中国要持续深化国内改革,加强国内金融治理,完善市场化和法治化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和机构市场化改革。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降关税、零关税进程,加速开放国内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继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打造金融开放的新高地。加大国内新基建、5G等电子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布局数字经济,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趋势。

  其次,通过积极的经济外交构建更为广泛的经济伙伴网络。例如,中国正在加速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FTA),推动尽早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中国通过惠邻、富邻,培育广阔的日韩及东南亚消费市场,使东亚地区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发动机。

  再次,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对冲中美金融风险。加快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构建全球金融治理新格局。积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货币和金融合作,加强同亚欧国家合作,充分利用沪伦通密切与英国的金融往来,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最后,综合布局,实现高科技领域“突围”。继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投入,保障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发挥中国超大市场容量优势,寻求美国以外的技术市场替代选择。加强全球科学技术创新协调合作,搭建更多类似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的科创平台,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以抵御国际经济波动、防范大国竞争干扰。

  总而言之,只要中国14亿人巨大消费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只要中国保持世界工厂的优势,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孤立中国。尤其当中国坚持把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中国对全球的吸引力只会越来越强。如果美国执意要孤立中国,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孤立美国自己。

编辑: 王晓超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