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陈星星:我们会被人工智能打败吗?
//www.auribault.com 2015-11-05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一面是担忧防备,一面却又乐此不疲,恐怕没有一项技术能像人工智能这样,被人们津津乐道却又如此毁誉参半。如果抛开人类的无穷想象力,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我们无法过分乐观,却也不必草木皆兵

  美剧《硅谷》里有一段非常有喜感的情节:剧中一个角色坐上了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谁料,车开到半路,系统故障,“汽车先生”居然自己做主改变了目的地。惊慌失措的男主,多次试图和“汽车先生”对话,却被置若罔闻。最终,人机沟通失败,他被阴差阳错送到一座无人岛上。

  大概很少有一项技术,能像人工智能一样,在影视作品里被人类畅想、演绎、赞美或者憎恨过那么多次。

  如今,影视作品中的天马行空,已经走下屏幕、变成现实。从苹果手机上的Siri语音助手到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正在渗透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最近甚至还有新闻称,有媒体开始启用机器人写新闻稿,写得还不错,这简直是要让记者们失业的节奏。

  拥护者们为这项正在改变世界和未来的技术兴奋不已,抵制者们却已在一片乐观的情绪中滋生出疑虑和恐惧——机器那么能干,还要人干吗?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会统治人类吗?科学大爆炸有可能带来人类大终结吗?

  “人工智能威胁论”的阵营里,不乏让人惊讶的名字:

  科学家霍金,2014年底接受BBC采访时称:“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要知道,当时的他正是这项技术的直接受益者——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霍金,正在使用英特尔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通信系统,和外界交流。

  特斯拉CEO马斯克,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更警惕。他认为,人类需要超级关注人工智能,因为它的潜在危险性超过核武器。有意思的是,特斯拉的工厂里全是机器人。

  一面是担忧防备,一面却又乐此不疲,恐怕也没有一项技术能像人工智能这样,被人们津津乐道却又如此毁誉参半。但实际上,如果抛开人类的无穷想象力,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我们无法过分乐观,却也不必草木皆兵。

  人工智能的技术难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低估。即使是在科技已经相当发达、创新按秒计算的今天,人工智能的成熟和应用水平,也与我们的期待和想象相差甚远。

  就像刚刚提到的美剧《硅谷》里所调侃的,无人驾驶汽车虽然技术先进,但也会无故宕机、不受控制,甚至存在网络安全隐患。

  而在现实中的美国,银行、电信、电力、网络等机构早就使用类似Siri语音助手的“机器接线生”,以节省人力。但实际情况却是,人机沟通,费事又费神,让人苦不堪言。

  像笔者这样混合着扬州和厦门口音的英语,实在太为难可爱的“接线生”。“接线生”在电话那端非常耐心地重复“对不起,我没听懂,请您再说一次”,而我在电话这端只能重复再重复,外加干着急。一般要纠缠上10分钟左右,“接线生”才会彻底放弃,将我转接给人工服务代表。咨询土生土长的美国朋友,她表示即使是地道的美国口音,有时也会遭遇“鸡同鸭讲”的窘境。

  但如果人工智能在未来成功地迫近“奇点”,是否就意味着人类的终结呢?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旧金山新近开了一家无人餐厅,店内没有一个服务生,顾客全部通过机器点单、结账、取菜,高效又省事。但顾客们却说,有一两家无人餐厅,的确很新奇,但如果所有餐厅都变成自动化的无人餐厅,就会很无趣,因为:“如果不和人交流,久了会有些无聊。”“我还是喜欢和人交流。”

  当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并非技术,而是人类自己:我们的极限在哪里?浩渺宇宙,人类的情感能否被机器取代?我们会被自己打败吗?

  当然,在所有这些哲学层面的问题中,最值得思考的还是我们要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惊喜和惊吓。正如美国奇点大学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尼尔·杰卡布斯坦所说,要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我们需要在数学素养、生态素养尤其是道德素养上不断自我提升,从而确保当我们手持利器之时,不会对同胞兵刃相见。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