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童文玲:不遇“英才”无损教师之乐
//www.auribault.com 2015-11-0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教师如果真正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看作更值得欣慰和庆幸的事,那么就不会有“生源差”、“不好教”的烦恼了。

  最近有学校拉出这样的横幅——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也,亦师者之幸也”,这是孟夫子思想的现代转译。在精英教育时代,这种说法是有几分道理的;可在今天这个教育普及的时代,就未必正确。

  今年去县城一中交流的经历,让笔者对上述观点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笔者今年恰好在一中实验班任教,发现一中的学生基础扎实,视野宽阔,习惯良好,尤其是课堂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胜于笔者任教的县城的二中,而一中学生高考二本达线率自然也比二中高。不可否认,好生源对于一所学校,尤其是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成就感和荣誉感,更何况目前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围着升学率转,所以二中的很多老师面对别人桃李满天下的荣耀就自惭形秽,总觉得不管是能力还是业绩,似乎低了别人一等。

  难道仅仅因为是一所普通中学的教师,没有遇到所谓的“英才”,教师的职业价值就没办法实现吗?尽管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可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许多孩子实现了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这难道不是教师价值的体现?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成就感又何止于此呢?那些榜上无名的孩子的成长也一样让人欣慰。三年的高中教学,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点点进步,看到了他们重新拾起的信心,看到了他们为了目标而坚定前行的毅力,也看到了他们日渐明亮的内心,和他们在一起友好共处、真诚相待的幸福时光,也让每一名教师都无比珍惜。

  每年毕业季,师生间依依惜别的场景总令人难忘;节假日里来自学生的一声声问候,则是教师终生享之不尽的幸福。在生源差的学校里,孩子确实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然而,正是教师用悉心的关怀和鼓励,点亮了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让他们重新振作,重拾自信,学会了珍惜,更懂得了感恩,这难道不是教师的职业成就吗?

  当然,教师如果只将升学率和世俗的好声誉当作成就和价值实现的话,自然容易获得“君子之乐”;如果抛开这些世俗功利的看法,真正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看作更值得欣慰和庆幸的事,那么就不会有“生源差”、“不好教”的烦恼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育人才是教师的核心价值所在。能将学生送入名牌大学固然能体现教师的价值,收获自豪感和荣誉感,但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独立、品行优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不也一样是体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绝好方式吗?况且相比于考高分,这些品质的培养更能令学生受益终身,也就显得更有价值。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和教师,重要的是不能丧失了教书育人的理念和立场,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用无私的关爱和包容引领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笔者已经在这样“生源差”的普通学校教了十多年书,并且还会继续坚定地教下去。也许学生中很少有大家眼中所谓的“英才”,但笔者并不感到懊恼沮丧,倒是觉得自己正在做着一件意义深远且幸福无限的事业。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