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武汉多动症儿童教室将停办,校方称孩子需治病”,“河南濮阳8岁‘多动症’孩子遭驱逐”……近年来,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因同学家长联名抗议,被学校“劝”离教室、校园的新闻层出不穷。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学校和城市,结果却常常是相同的。
类似武汉多动症儿童教室的停办,不过是我国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推进困境的一个缩影。随班就读经费到位难、资源教室重建设轻管理、特教师资质量与数量欠缺等原因,都是特殊教育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家校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而一个又一个特殊儿童被驱离校园的新闻,更是暴露出目前我国教育公平推进以及特殊教育发展中的痛点。
在众多特殊儿童求学无门的案例中,校方、家长拒绝的理由有一定道理,不能完全不考虑,一味认为家长吹毛求疵或斤斤计较,有所不妥。但也要认识到,赶走了一个多动症孩子,也便失去了一个建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机会。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短板,因为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标准衡量中成为弱者。如果因此必须做出牺牲、失去权益,今天赶走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早晚会在充满歧视、自私冷漠的社会中失去一个又一个机会。
那么,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特殊儿童是否应该弃学治病,他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根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标准,人们对于残疾的概念认识以及康复治疗,已经从传统的医学模式走向社会模式。传统医学模式认为残疾是个人问题,以个人治疗的形式提供医疗保健。而国际功能分类则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理论模式,从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残疾作为社会性问题。
国际功能分类让我们更多关注残疾人能做什么,而非不能做什么,更多地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教育康复服务等领域采取扬长模式,而非陷入补短模式。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此种理念推动了全纳教育发展,让我们容纳多样和差异,反对歧视与排斥,给具有不同需求的孩子以平等的教育机会,从中可以发现并努力创造一种包容共享、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我们期待教育部门能为特殊儿童投入更多,希望家长和社会能更包容,希望学校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而努力。多一个资源教室,就多一条特殊需要儿童公平教育的通道。一个人的教室承载的是社会的宽容、人性的温暖、教育的智慧,带来的是所有人重新看待教育的新视角。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校长)
中国网:建筑短命最怪那只看得见的手2010-04-07 |
钟 文:天使与魔鬼仅半步之遥2011-11-16 |
快评天下2012-01-09 |
一语惊人2012-03-21 |
王 永:为孩子埋下爱科学的种子2012-07-25 |
从所谓“男孩危机”谈起2009-12-29 |
姜 ?:公函求情 权力岂可如此任性2015-01-29 |
化解“睡城”尴尬在于发展均衡化2015-09-08 |
从所谓“男孩危机”谈起2009-12-29 |
中国网:建筑“短命”与权力脱缰之害2010-02-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