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储朝晖:高中教育须从“修塔”向“建广厦”转型
//www.auribault.com 2015-11-1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面对当下高中教育的困境,要立足普及看到整体,系统规划和配置高中教育资源。最关键的是要从“修塔”的发展模式转向“建广厦”的发展模式。

  日前,有媒体报道,我国部分地区的高中教育陷入学校债务负担沉重、教师编制紧张、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难等困境。的确,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最为明显的沟壑是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两者很难逾越。在普通高中内部,又分为不同级别的示范学校。

  报道中发现一些地方将普通高中分为6个级别,最低级别的自然是那些农村高中和城市里的社区高中,在校长级别、政策待遇、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招生批次和分数段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学校都是政府投资建立的公立高中,却有那么大的差别。那些私立高中反而由于收费与升学率较高,常处在上中游。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各地办高中教育遵从的基本理念是“修塔”,也就是在一个地域内集中精力建一所升学率超过其他地区的高中。正是这种理念造就了曾经壮观的“县中现象”,造成了当下的问题。现在依然未解决的高中学校债务负担沉重问题,主要是那些“塔尖”学校,反倒是比较一般的高中没有债务;大班额也是高中学校间差异过大导致的大范围择校造成的,由此带来越是优质的高中教师编制越紧,越是不被人选择的高中编制越松。如果只看到局部而增加优质高中的编制,反而加大了财政和人力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

  在升学率的牵引下,一个区域内的高中也是优劣不均的。不只是报道中的四川省不同地区在高中毛入学率上存在的明显差距,苏南与苏北、鲁东与鲁西、浙南与浙北也都存在这样的差别。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成为“修塔”模式的高中发展的重要塔基,引得远方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把子女送进“塔里”的高中,同样导致巨型学校和大班额。

  面对当下高中教育的困境,不能仅看局部,要立足普及看到整体,系统规划和配置高中教育资源。最关键的是要从“修塔”的发展模式转向“建广厦”的发展模式。办好每一所高中,要让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等地分布在不同的高中,垫高整个高中学校群的底部。政府要制定并实施对所有高中平等相待的政策,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多所高中学校的适度竞争,财政经费主要依学生数拨付,奖励绩效良好的高中,而不仅仅是大量投入当地最好的高中。

  “建广厦”除了要平等相待,还需要解决高中发展的多样性问题,高中阶段不同学生的天赋差异和职业取向差异已经较为明显,不能指望完全同质的高中学校满足他们的需求。高中“广厦”就是要容纳各种不同的学生,应具有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强的包容性。而建立多样性的基础,一是评价要具有多样性,二是办学主体要呈现多样性。

  所以,一讲到高中教师不足,不要只想到增加编制,还可以转换体制和机制,适度运用民间资源来满足这一需求,不能仅在公办学校体制内解决高中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事实上,不少处于边缘状态的公立高中学校,80%的经费来源于学生收费,依然还挂着一块公立学校的牌子,日子过得紧,却又松松散散,还很难提高质量。如果能转换机制,干脆委托民间专业组织办学,在获得更大自主空间的情况下,就能改善管理,通过灵活的机制选聘优秀教师,获得更多的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质量和办学水平。

  简言之,普及高中教育不只是量的增加,还需转换发展模式,解决内部结构和机制问题,这样才能健全发展。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